又因为江遵与贺维分享这篇策论时,并未提到其中的弊端与局限,贺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贸然献给董卓,这才引起了动荡与混乱。
吕布奇道:“既然那贺什么的盗用你的策论,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名字?偷完东西还写你的名字,那贺什么的难道是个傻子吗?做这种出力不讨好、帮你白白宣传的蠢事?”
江遵镇定道:“那是因为这个策略,我曾给旁的人看过。贺维心知署自己的名会被人识破,影响他的名誉,所以就写了我的名字,然后冒充我,谋求太师的赏识。”
董卓听江遵这么一说。想起“江士子”确实有过来谢恩,还领走了许多奖赏。
想来,上回那个“江士子”就是江遵说的……冒充他的贺维了?
董卓此时已经信了九成,却又听吕布再次奇道:
“这策论既是你写的,想来你一定十分熟悉,闭着眼就能认出来。那为什么朝政颁布后你不过来说明真相?你既知道这份策论的弊端,便应知道其中的严重性,为什么不上书制止?听说你是刘曜的客卿,不可能没有门路。而你刚刚所说的,全是你的一面之词,谁能证明?蔡中郎救下你的时候,贺维已经死了。你与贺维这事,怕是天知地知,你知贺维知吧?他一死,还不是任你嘴皮子磕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江遵面色如常,心中却是窝火得很,暗恨吕布的多事。
“我前几日得了风寒,并不知朝中异变……”他轻描淡写地揭过前两个问题,正气凛然道,“我之所言,句句属实。这份策论确实曾予旁的人看过,其中一人就在城中 ”
“是谁?”
“我的老师,何休。”江遵道,“以及何休的入门弟子,清河名士,崔颂。”
※※※※※※※※※※※※※※※※※※※※
ps:蔡邕不属于任何阵营,所言皆为“直言”,即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后汉书》记载,蔡邕纯孝正义,被董卓“厚相遇待”。董卓死后,蔡邕曾为他叹惋,从而惹怒王允,被王允下狱,死于狱中。
第90章 众叛亲离(三)
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 说崔颂与你有隙……”
说完,蓦地反应过来。
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
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
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
董卓点点头。
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 那就说得通了。
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 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 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
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 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 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 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 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 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他不由叹道。
“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