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1 / 2)

只不过能把民生之大事记在心上,了解粮种一事,这一位倒是一个有心人。

既是有心之人,萧宁又怎能不将此人记住?

“臣吴在。”被萧宁问名字,干瘦男子显得有些激动,急忙自我介绍。

“很好。冀州内的水路,你且看看,在离开冀州之前,我想听到关于冀州所有田地,渠道的报告。”萧宁给人一个任务,末了又补充,“在我巡察冀州之时,你需得跟随。”

这既要报告,又要人跟在身边,这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吴在并不觉得有何不妥,立刻应下一声是。

萧宁继续往前去,同时跟宋辞说起粮种一事,“我命人送来的粮种,可曾分于百姓?”

“都已经派下了,只是百姓对此难免生疑。”粮种下发百姓一事,朝廷不是没有做过,但这一回可是大昌朝第一次下发粮种,百姓心中难免生疑。

换来的是萧宁的注视,这种事情难道还想让萧宁去帮他解决吗?

宋辞被萧宁这眼神一噎,,亦意识到他说起了一个傻问题。

萧宁道:“雍州内,改进粮种,是为提升粮食产量,这一点身为一方大吏,你牢记在心,莫人云亦云,且,你当安定民心。”

“臣亦不知此粮种如何。”换而言之,宋辞无法安抚百姓,亦是因为对粮种的一无所知,心中生疑。

萧宁这一回不用回答了,意示一旁的吴在道:“你告诉宋刺史,去岁雍州的收成各为几何?”

这个问题吴在研究过,答来没有一点的迟疑,立刻同宋辞一一道来,算是为宋辞解惑了。

宋辞的目光落在萧宁的身上,若说之前宋辞在想,萧宁又不是了解这耕种之事的人,就算巡视各州是为了百姓谋福之事,也不过是让旁人出面。

现在看来,萧宁就算不是完全专业的人,也不是可以叫他轻视的人。

如今各州的官吏,怕是在萧宁的跟前,都得听听萧宁如何安排的。

“一方大吏,责任重大。我们居于雍州,离百姓最近的是你们各州刺史,各县县令。百姓所请,早前朝廷于各地设铜匦,冀州之内,收效甚微。”等吴在同宋辞细细说完后,萧宁提起此事。

宋辞被普及一堆常识,赶紧记下。

有些事,有了一回,可不能再犯第二回 ,叫朝廷再捉了一次,心中不喜。

萧宁提起此,宋辞显得有些无奈地道:“不瞒公主,百姓识字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