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自己羽毛的人,不是等着王朝,等着天下人对他们网开一面,最好的办法是守法。
而如果世族还想拥有曾经的荣华富贵,且请他们先做出利国利民之事,否则他们终会败落。
参加应试的学子共计53人,值得一说的是,其中女子之数为28,男子竟然只是25。
53人皆为朝廷取士而用,可是,等看到这上面数字时,叫人一顿,这,这究竟算是什么样的情况?
就是政事堂的诸位也有些一愣。
“看家世,这28位女子都出自世族。”明鉴仔细查看过各人的家世,得出这结论,亦是诧异无比。
能养出这样女子的世家,怎么就没有郎君一道出来?
萧宁倒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毕竟早研究过。
“世族,世禄世卿,举荐以出仕,那是朝廷对他们的肯定。取士,尚不知深浅,这就想让他们出头,他们可不愿意。
“女郎嘛,既是想为自己争一争,也是各家觉得,养都养了,愿意出头的且让她闹腾去,不值一提不是吗?
“而且,能有勇气就读于无类书院,又能来此参加考试的女郎,必是勇气上佳者,这份与世俗抗争,同样也是同家族抗争的心志,本就异于旁人。既然走出了这一步,万万不可能再后退。”
女郎,永远都是女郎更懂得女郎,知道这世上的女郎争一个机会有多难。
站出来为自己争一争的女郎,不会再愿意归于内宅,重复没有打开这个可以让她们自由活着的世界的门。
萧宁自己就是过来人,当她走到这一步时,无论前面有多少困难,有没有人同她一起走,她都会走下去。
“殿下所言甚是。”就算都在无类书院内读书,不代表那些郎君就愿意任人评头论足。所以这一回来长安的人,更多是女郎。
女郎,只为争一个机会罢了。
“有一个人殿下还记得吗?”顾义提了一句,同时将一份文章递到萧宁手中。
“这一位并非出自无类书院,但听闻朝廷以试取才,故自兖州而来,也是一位女子。但她本已有爵位在身。”顾义继续解释,萧宁马上想到了一个人,“周氏七娘周立?”
顾义没想到萧宁还会记得这一位,重重地点头道:“正是。”
萧宁算了算日子,这一位也确实是孝期到了,能捉住这个机会,看来她一直都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