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辽土还有汉军旗人四十万,八旗朝鲜,朝鲜包衣一百余万,当如何对待?”苏玉娘蹙着秀眉道。
“汉军旗人……当准其自新。”朱济世斟酌着道,“辽土光复之地的村寨都由暂由汉军旗人负责管理,流遣满蒙旗人之事,也俱由愿意自新的汉军旗人负责。不过每户汉军旗人都须遣子入辽阳为人质。
另外,八旗朝鲜皆系自愿从贼,当视同满蒙八旗。而朝鲜包衣,都是被掠之良民,对满蒙八旗是苦大仇深,当可为我所用。可在被解救的朝鲜包衣当中招募义兵,编入辽东镇。余众可交由李鸿章设法安置。可用为劳工,修整辽东、吉林之道路,砍伐森林,修筑海参崴城池要塞,但不可在中国之土分配土地给朝鲜之民。”
朱济世侃侃而道,所言的这些话都是谕旨,船舱内自有负责记录的秘书官,一一记录之后,再由朱济世过目,然后颁布施行。
而就在朱济世正在琢磨着要怎么整治辽东旗民的同时,生活辽河两岸的大清祖宗之民,已经乱成了一团!之前辽东沿海已经被大明海军和东江镇烧杀了一番,辽东旗民早就成了惊弓之鸟。有些身份的人都不敢呆在乡下,全都往辽阳、盛京还有旅顺口(北清的第一口岸也是个要塞)避难了。呆在乡下的,也都收拾好了家当,做好了随身跑路的准备。所以明军大队自辽河来犯的消息一传到,辽河两岸顿时就是流民满路了!
大量从辽河下游、中游地区,从辽东半岛逃难的难民,向辽阳,向盛京不断涌去,也有一小部分反其道而行之,是往旅顺口而去。大多是老弱妇孺,由上了年纪的老头子或是由当家的妇人领着,带着他们可怜的家当,一路儿啼妻号而走。塞满了各条通往辽阳、盛京和旅顺的道路。沿途还有不断加入进来的难民,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很快就形成了三道逃难的洪流。
而与此同时,宁远一带,还有另一道洪流往盛京而来。大清天德皇帝现在已经成了败军之将,在得到朱明大军沿辽河攻入的消息之后,他再也无心恋战,立即下达撤兵命令。留下八旗朝鲜的7万多人守宁锦一带的城池堡寨,迟滞明军,掩护他的满蒙心腹还有数十万辽西旗民,仓惶北撤,往盛京而去了。
第475章 祖宗之民才是关键
大势去了……
天德皇帝军中,随驾亲征的大清重臣们都在心底这么哭喊着。
不是大清的大势去了,而是北清的大势去了!
宁远之役惨败收场,明清两军的差距在这场大战中也展露无遗。参加过滑县会战的清军将领都已经在心里得出了结论,明军远比太平军强大!北清的八旗兵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战胜他们的。有了这样强大的明军,朱济世要不了一年就能平定中原,最多两年就能扫荡满洲。而后北清向哪里去?喀尔喀蒙古,还是西北之地?所有人都明白,北清已经完了,再也没有复兴的时候了。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眼前的这一关,北清还能不能过得去?辽阳已经在明军兵锋之下,守在那里的是满洲正蓝旗和蒙古正蓝旗的兵,其中满洲正蓝旗有一万两千人,蒙古正蓝旗有三千人,拢共一万五千人的守军,能挡住如狼似虎的数万明军?辽阳一陷,大清祖宗之陵所在的盛京,必然是朱明的下一个目标!而盛京的守军也是一万五千,同辽阳一样……这盛京能守到天德皇帝的主力回援吗?
就算天德皇帝带着满蒙八旗的精锐回援,会不会又是一场宁锦之败呢?若是天德帝再败于盛京,北清大概就要寿终正寝了吧!
“皇上,不能往盛京去啊!那可是个陷阱,去了咱们大清最后的骨血可就尽失了……”
“咱们的满蒙心腹号称15万,实际上还不到10万,其中真能战者不过5万……这5万人是咱们大清的命根子,要是打没了,咱们到了漠北到了西域都要挨欺负的!”
“皇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穆拉维约夫将军说了,他们俄罗斯国是支持大清迁都黑龙江或是漠北蒙古的。”
天德皇帝乘坐的龙辇里面,顾命大臣桂良、赛尚阿和耆英三个人正在苦苦相劝,都是在劝天德皇帝奕欣跑路。道光皇帝守北京的教训就在眼前,人都让太平天国捉了去,成了“清徽宗”,这天德皇帝可不能再去当“清钦宗”了。
“可是祖宗之陵还在盛京,祖宗之民也大多在辽西、辽东,焉能尽弃?”天德皇帝叹了口气。
耆英看了看左右的桂良和赛尚阿,忽然嗨了一声,给奕欣重重叩了个头:“皇上,不如暂时向明朝称臣吧!”
天德皇帝一愣,呆呆望着耆英,张着嘴一时说不出话来,跪在耆英身边的赛尚阿也重重磕头道:“皇上,奴才附议,现在……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只要能保住盛京,保住一百几十万祖宗之民,大清就有复兴的一天!”
天德皇帝又看看自己的岳父桂良,桂良叹了口气:“皇上,奴才也是这个看法。奴才愿意往菊花儿岛一趟,去和大明天子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