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页(2 / 2)

杨秀清又叹了一声,伸手指指脑袋道:“咱们天国兴就兴在这里,下面的人信了上帝、信了天堂,这样不怕死不怕苦而且又听话,百万人一条心,这才把清妖的锦绣江山给掀翻了。”接着他又指指心脏的位置,“天国的误则是误在这里,误在人心……人心最坏啊!《天朝田亩制度》那么好……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他顿了一顿,说道:“那么好的一个制度,偏偏坏在一个私心上,本该是人人不受私,现在却人人有私心。不仅是北方的新兄弟有私心,就是从广西一路跟从过来的老兄弟的心也都变了……”

这个话算是说到根子上了,带着部队在山东苦战了大半年的曾天养是感触最深的,这人心一变,队伍就难带了,他刚想说两句附和的话,韦昌辉又先开口了:“唉,东王,既然《天朝田亩制度》行不通,咱们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也学朱济世笼络士大夫吧,再走回满清和前明的老路,去和士大夫共天下!”

还有什么事情比坐天下要紧呢?杨秀清冷笑道:“我也知道须和士大夫共天下,要不我留着孔繁灏做什么?可是天下的士大夫,却没有几个想和我们太平天国共天下的,他们现在心向的是朱明,若不能打败朱明,咱们在中原便无地立足了。而要打败朱明,一定得把朱济世引到北方平原上来……本王估计,朱济世定然还会亲征,到时候咱们必须不惜一切将其斩杀在战场上!如此我太平天国即便不能一统天下,也能有半壁江山!”

他看着韦昌辉:“北王,不把苗沛霖打疼,朱济世是不会出来的,朱济世现在是天子之尊,只要出来就不会甘心空手而回……所以攻打徐州须尽全力,不要怕死人,人,有的是!你死多少,我就给你补充多少!”

……

“曲阜被太平军攻占了?孔繁灏逃出来了没有?传令苗沛霖一定要查清楚,如果孔繁灏没死,要想办法营救。另外,让王云娇盯紧了漕帮和拜上帝教,但是不要打草惊蛇……”

“皇上,王贵妃已经回宫里了……”

应天府紫禁城谨身殿,朱济世朱大皇帝的话被秘书官翁同龢给打断了,这时他方才记起来,执掌锦衣卫多年的王云娇已经被罗大皇后管起来了。

“那就传令给韦绍光吧,让他多用点心思。”朱济世淡淡地道。

韦绍光就是那个领导了三元里抗英的农民,跟着郑洪闹了一场三元里起义,又打来芙蓉山之战,然后就退出军界改当特务了。因为起点比较高,一开始就是锦衣卫佥事,所以很早就是锦衣卫同知,王云娇回宫之后指挥使就给他做了,也算走了狗屎运。

不过朱济世总觉得他的搞情报的能力比王云娇还差,这个特务头子果真不是好做的。

翁同龢此时又递上来一份折子,说道:“皇上,这是淮北巡抚苗沛霖递上来的折子,河南、山东方向上的太平军似乎有南下的迹象。另外,徐州城内的拜上帝教和漕帮活动又开始频繁。太平天国似乎将有大动作了。”

第499章 谁为帝王师

朱济世接过翁同龢手中的折子细细看了一遍:“看来杨秀清等不及到来年了,就要在今冬和朕分个你死我活了,可朕偏不让他如意。翁卿,拟道旨意,告诉苗沛霖持重谨守,务必拖延到来年秋天,朕将亲提大军扫北,一统天下!”

关于北伐时间的确定并不是朱济世一个人拍着脑袋说了算的,而是大明内阁府、大元帅府反复磋商研究后得出的。毕竟朱明和太平天国一战的规模必然空前,仅是朱明一方,起码就要投入十个军,加上后勤部队,北伐大军的总人数可能多至70万!

而之所以要出动如此之多的军队,倒不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兵士信了上帝,所以战力强大。其实在已经实现了近代化的明军面前,不怕死的太平军和有点怕死的清军没有什么区别,都能用压倒性的力量碾压。但是太平军是流寇,明军总参谋部里面的中国军官都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导致前明覆亡的流寇,得出了打败他们容易,完全消灭他们困难的结论。因而才有了一次出动36万野战部队,兵分十路齐头并进的大计划。

不过如此庞大的出兵规模对后勤和军费的要求太高。另外,北方的山东、河南、直隶、山西、陕西等五省历尽战乱,肯定已经残破不堪,一旦被明军占领,少不得要拿出大笔的赈济和重建费用。所以这次北伐的准备时间也比之前的几场战争要更久,出兵时间也一推再推,根据总参谋部最新的建议,须得等到光复三年秋收过后,才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食和军费。

罗泽南却有些担心:“皇上,这杨秀清恐怕会把苗雨三打疼引咱们出兵,不如先遣一军增援徐州如何?”

朱济世斜睨了他一眼,笑道:“那也要等苗沛霖疼得哇哇乱叫再派援兵,否则咱们以后还得想办法收拾淮北的人……坏了君臣恩义,可就不美了。”

罗泽南却不以为然:“皇上,苗雨三是识时务的,现在朝廷的力量不是他可以抗衡的,他做个忠臣不失公侯之位,若是有二心,则必然粉身碎骨。”

朱济世摇摇头:“朕知道他不会有二心,但是苗沛霖一党太过庞大,练军民勇加在一块儿总有二十万,把淮北地方刮得民尽财穷都养不起,还截留了盐税……朕也养不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