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页(1 / 2)

曾国藩摇摇头道:“贡院街上并未流一滴血,倒是抓到了19个渤海公府的属官,不过皇上并未因此加罪于渤海公府,在成都府查明真相后已经将肃顺等人开释了。倭艮峰,你跑得有点早了。”

“你说真的?他会那么好心?”

“真就是真,假就是假。肃顺他们怎么出现在成都的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的确和四川士子闹事无关,天子有这么会加罪?你以为本朝还会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反诗案出现吗?”

曾国藩的确没有欺骗倭仁,肃顺等人和四川士子闹事有没有关系是很容易查清楚的。韩四、刘蓉等人在调查清楚之后就如实上奏,朱济世也没有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办法去整治四川士子——在他看来,四川士子不是敌人,不需要不择手段去对付他们,只要无限期推迟四川科举,早晚有他们屈服的时候。

如果要罗织罪名,即使没有肃顺,也一样可以给四川士子按上别的罪名。可那样一来,就开来一个坏头,将来新明的政争就会越来越没有底线。这种事情,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

“当今天子行事都是堂堂正正的,所以不会罗织罪名,构陷臣子的,渤海公可以放心入朝。”

“入朝!?”桂良目光炯炯地看着曾国藩,“难道朱家要撤了渤海藩国吗?如此言而无信,还能服天下人!?”

“皇上不会主动下旨撤藩的,不过渤海公可以自请撤藩入朝。”

“自请撤藩?”

“不错。自请撤藩乃是渤海公唯一的出路。”

“哼!”

桂良、倭仁两人同时冷哼一声。卓秉恬却皱眉道:“渤海公对天子并无二心。”

曾国藩却冷冷一笑:“有无二心不是用嘴说的!静远兄,你以为渤海公勾结俄罗斯国的事情皇上真的不知道?俄罗斯国在库伦就设立有使馆……渤海公难道不知道藩国无外交吗?”

桂良沉声道:“我渤海国有二十万大军,据北满蒙古沃野万里,真要是开战,鹿死谁手,未尝一定!”

曾国藩却嘻嘻笑了,桂良等人的反应早在其预料之中,“你们以为我曾国藩此来蒙古是来害渤海公的么?”

卓秉恬叹口气道:“涤生是来救渤海公的,可是……”

“可是渤海公却背负着祖宗基业。”曾国藩接着卓秉恬的话往下说,“可惜现在不是前明的天启年、崇祯年,当今天子也不是宋徽宗,而是明太祖、唐太宗那样的一代雄主。你们觉得,大清还有恢复的可能么?”

曾国藩叹息着停下,等待着三个大清忠诚的反应。

三个人的脑袋都垂了下来,他们谁都不相信大清还能恢复,能苟延残喘几年就不错了。桂良冷冷道:“大清还有蒙古、北满、西藏、新疆和大半个甘肃。”

“真的有吗?”曾国藩笑道,“喀尔喀蒙古四大汗王抢着把女儿往应天送过去,朝廷在北满的屯军正兵有50余万,你们真觉得能守住蒙古和北满?”

卓秉恬摇摇头:“守不住的。”

“既然守不住,那渤海公为什么就不能退一步保全性命和族人呢?”曾国藩道,“我实为保全爱新觉罗一姓和八旗数十万生灵而来,你们若皆不惜命,那就当没有这回事,喀尔喀蒙古四汗王的女儿都已经献出来了,我自可回去复命,你们就好自为之吧。”

说完了话,曾国藩端起茶碗就要送客。卓秉恬忙道:“撤藩一事急切不得,总要有个准备的时间。”

桂良和倭仁闻言都猛地站了起来,想要说话却被卓秉恬用眼神阻止,卓秉恬又道:“而且撤藩费用巨大,二十万大军要解散按照,数十万八旗子弟也要按照……没有个两三千万银子怕是撤不了啊!”

“两三千万……”曾国藩笑了起来,“卓静远啊,现在是爱新觉罗一族和几十万八旗子民要救命,不是大明皇帝要花钱买平安,这最后的生路你们就一点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