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济世青年党和士林高层其实不是什么死敌,而是他们的子孙!现在士林大佬们的子孙,谁不是学兼中西?连左宗棠的儿子左孝威现在也在皇城公学念书,学的也是“中学为本,西学为主”。还和太子殿下交上了朋友,将来不是大臣就是大将!
只有一帮家里没有几亩地的穷酸书生才会把济世青年党当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就是眼前这位许庚身也不是什么书呆子,对天文、算术、地理都有研究,还能说一点英语和法语。而且他叔叔许乃普(嘉庆二十五年进士,前清大臣)现在还联络一批浙江名绅在筹办钱塘大学,一切课程设置,都是抄济世大学的!连教授都是从济世大学挖来的。
想到这里,常老爷子呵呵一笑,摇头道:“经济之才又非西洋所独有,我中华也有经世济用之学,就算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西学的,我们也可以博众家之长的。老夫总以为,这学问是不分中西的。”
“赅翁所言极是,”许庚身连忙附和,“我东林先贤就说过士农工商皆为本业,如今天下太平,我等于青年党之争就重在经济之术。如果弃之不问,将来的朝堂必定没有我等立足之地。”
“可是这经济该如何争夺呢?如今皇室财团和兴业财团都是他们的地盘,产业促进总会又被郑王和刘慕文把持,我们如何钻进去?”
吏部尚书刘蓉却连连摇头,现在大明政坛上可不止济世青年党和东林党两个势力,郑洪、刘鹏领导的保皇会可还在呢!虽然势力日蹙,但是产业促进会这块也不是随随便便会丧失的。他们的背后,毕竟还有一群拿枪杆子的武夫。
许庚身笑道:“我们为什么要去夺产业促进总会的权?这个产业促进总会是个麻烦的地方,不仅要规划产业,还得想办法怎么搞钱。没有在商场里面摸爬滚打过多年可干不了这份差事。所以,晚生的想法是在花钱的事情上和青年党一争高下!”
左宗棠一捋胡须,脸上露出感兴趣的表情,“星叔,你有什么想法就尽管说吧。”
许庚身拱手道:“既然我东林的口号是‘王不与民争利’,那么朝廷和官方就不应该直接经营工商,而且下官觉得,朝廷官员大多不通工商之事,强要经营必然会损失公帑,到时候就是青年党攻击我们的把柄。但是官府不经营工商,不等于不能经营城市。”
左宗棠下意识地问:“经营城市?星叔你的意思……”
许庚身呵呵笑道:“官府经营城市的事情在上海、应天和广州等地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上海府原先的知府,现在的应天府尹盛旭人就是其中的高手,马路拓宽,城市扩建,上水下水管路铺设,整个上海市一年到头就没有停工的时候。而且……这么多工程从来不费朝廷一文,也不向民间征税派捐。”
“那他哪里来的钱?”刘蓉感兴趣地问。他才到南京不久,对东南的事情了解不多。
“土地买卖!”许庚身有些得意地道,“这位盛旭人在上海有个绰号,叫‘盛修城’,不知道两位相爷和赅翁、霞翁可曾听过?”
“盛修城”的名号谁不知道?这位盛康自从7年前当上上海县令时起,这上海就成了个不断扩建的大工地,整整7年没有停过工,城市的规模扩张了十倍都不止。而且没有花费官府一个铜板,而且还大大的富裕,给继任的潘祖荫留下一大笔城市建设经费(不计入朝廷税收的),而这所有的资金都是捣腾土地得来的——其实这一套也不是盛康发明的,在他接管上海全县行政之前,洋人管辖的上海租界就这么干过。在香港和天津,英国人同样用经营城市推升土地价格的办法获取城市建设经费。
这个套路,东南一带的地方官都是知道的,而且也都想效仿,不过真的学得像模像样的却不大多。毕竟目前中国的工商才起步,绝大部分地方的土地都没有多大升值空间。
“上海的兴盛之快,繁华之速,恐怕是别处学不来的吧?”左宗棠皱眉应道。
许庚身摇头:“未必不能学。上海之所以可以发展,无非是因为交通便利以致物流畅通,占的是一份地利。而如今,我大明正在大建铁路。截止去年年底,已经投入运营的铁路已经超过了10000里,在未来的三四年间,每年都将有数千里的铁路投入运营,到光复12年,我大明的铁路就将超过30000里!途径的城镇数以百计,商货流通,人员往返,真不知道有多少城镇将因之而起啊!”
左宗棠捋着胡须沉默起来。现在大明的党争和以往不同,并不是比告状比后台比文章谁写的好甚至不是比阴谋诡计,而是比做事情!朱皇帝之所以扶植济世青年党,还不是觉得那些济世同学已经在工商界、法律界崭露头角,显示出了很强的办事能力?或者还有一点对朝堂臣子不会做事情的不满吧?大明的朝廷命官有40万!可是在办事情上面,真的能和1万济世同学相比?如果真的让他们放开手脚去修城,最后会不会弄出一堆烂帐和豆腐渣工程啊?
看到左宗棠沉默不语,许庚身又是一拱手,“相爷,盛旭人也是读圣贤书出身的!”他顿了顿,又道,“这事情要去做才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积累经验,以后的事情才会越做越好。而且这天下是朱家的,最想做好事情的一定是皇上。如果咱们想要做事情,想要发展地方,皇上一定是支持的,而且不但支持,还会想办法让皇室财团和兴业财团帮咱们的忙。如果这两家财团中的济世同学设法阻扰,皇上也一定会明查秋毫的!”
第1061章 两个党正好
南京,玛丽亚堡。
今天真是江南梅雨之季难得的晴空万里,日月双辉旗和赤底团龙旗在玛丽亚堡门正门外的伐俄战争烈士纪念碑前高高的飘扬。一辆半旧不新的四轮马车在两匹驽马的拖拽下,缓缓从烈士纪念碑下通过,驶入了玛丽亚堡。门口肃立的近卫军官兵都认得这辆马车是属于内阁左相左宗棠的,连忙立正敬礼。
左宗棠是带着一份由工部刚刚制定的《大明省会城市发展计划》前来玛丽亚堡的——我们的这位大明天子说来真的不是一个勤勉之君,汇集群臣的大朝会一年也没有一两回,就是召集宰相尚书的小朝会也是几天一回,还时常度假游玩,就是好些日子不理朝政。可偏偏还把个国家治理的欣欣向荣,让崇祯皇帝知道了怕是要羡慕死了。
而朱皇帝这个时候正在给周末放假到玛丽亚堡来骑马的皇太子朱国雄讲用人的道理。
“我大明有议会监督,有新闻自由,所以不用担心奸臣当道。为君王的足不出户,只要翻翻报纸就能知道天下大约之事。因而朕一直以来都放任报纸非议朝政,甚至指桑骂槐说朕的坏话,道理就在于此。只要朕有这个器量,下面的臣子自然不敢堵绝言路,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在全天下人的监督之下,朕自然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