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页(2 / 2)

而这一次就在朱济世东奔西走,劳心劳力,还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两个新收的日本小妞玩游戏的时候。朱国雄却依旧舒舒服服呆在南京,美其名曰坐镇,实际上除了济世大学的学业什么事儿都不用管——日常政务自有内阁议会,军国大事则有电报上达朱大皇帝御前。这小子自己却什么心思也不用操,还了个有漂亮的日本萝莉暖床,小日子过得那叫滋润啊!

叹了口气,朱皇帝就把心思从那个“后人乘凉”的皇太子身上收了回来,又开始琢磨起忽悠鞑子的大事儿来了。和日本鬼子不一样,蒙古鞑子其实不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一员,除了几十万被满人编入八旗蒙古的应该算是“蒙奸”的蒙古人。日本鬼子和中原汉人的确是有共同的文字和相似的文化,在大明王朝极度强盛并且开始大步走向海洋的时候,同化日本鬼子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拿出个汉语拼音就能让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在短期内掌握汉语发音——这说明日本鬼子现在是积极向大中华圈子靠拢的。这种同化是你情我愿,互惠互利的。而且,以日本鬼子那个勤奋努力的劲头,融入大中华圈子以后,作为个体,鬼子是可以混得很好的。融合对他们个人还是整个大中华无疑都是有利的,这是一种双赢。

而蒙古人本来就有点野蛮不开化,而且又被满清用藏传佛教给忽悠瘸了。他们的民族性格里面,现在没有多少积极向上的因素啦!所以这些年,蒙古人除了在对俄战争的时候比较活跃之外,在大明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几乎消声灭迹。就是那些得到了大片草原作为私人财产的内外蒙古部落头脑们,除了吃喝玩乐,就是供养西藏的喇嘛……现在北京和热河一带的喇嘛庙,没有一家不是香火鼎盛的!就算有个把比较努力一点的蒙古人,也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八旗蒙古或蒙古农民。漠北、漠西还有布里亚特蒙古人还是和成吉思汗那会儿差不多,哦,应该说是大大不如那会儿了。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融合这些人啊!

……

这些日子为大中华民族融合忙活的可并不只是朱济世一人,在哈萨克汗国和蒙古人打了好多年交道的曾国藩这些日子有了一个新的差事,蒙藏事务尚书。这是大明内阁新设立的一个衙门——蒙藏事务部的掌门人,专门负责蒙古还有西藏的相关事务。都是一些劳心费神不讨好的差事,本来是由好些个衙门分管,可是时常出现踢皮球的情况,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好处的时候人人争先,遇到麻烦则个个避之不及。所以左宗棠干脆给朱皇帝上折子,将所有涉及蒙藏的事情都划归一个衙门管辖了。

而曾国藩就是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蒙藏事务部尚书,而他刚一上任就遇到朱皇帝提出的大难题,要融合蒙古人入中华!

这事儿吧,说难不难,说容易也绝对不容易。而关键就在于只追求表面融合还是如日本入华那样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彻底融为一体。和蒙古人打老了交道的曾国藩知道,眼下的蒙古人,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民族了。如热河、察哈尔一带汉化程度很高的漠南蒙古几个没有迁往哈萨克的部落(汉化程度不高的都走了),还有干脆和汉人无二的八旗蒙古,都俨然是中华一员。如果不是户籍上有蒙古族的记录,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蒙古人了。而漠北、漠西还有布里亚特蒙古人,在漠南那些汉化程度很高的蒙古人看来都是野蛮人,基本上都是目不识丁,无论是汉字还是成吉思汗折腾出来的蒙古字儿都不认得,至于汉语就更没有人会说了。

而这些人除了放牧、射箭、骑马、摔跤之外,大概就知道两件事情,一是喇嘛,二是他们的英雄成吉思汗。如果没有喇嘛,这些蒙古人大概就会融于真神教圈子,最终连成吉思汗这个祖宗也忘记了。而没有对成吉思汗的信仰,他们大概就会融于藏人,也不是现在的蒙古人了。

如果要做个表面的融合功夫倒也没有什么难的,召开个库里台大会,让达赖喇嘛、章嘉大师和哲布尊丹巴出来宣布一下法旨。再让近卫骑兵出来亮个相吓唬一下不服气的蒙古贵人。最后朱皇帝再以全蒙古大汗的名义来宣布一下蒙古入华,就算万事大吉。

可是这表面功夫做完以后呢?蒙人还不是老样子?照样在草原上晃悠,照样不识汉字儿不说汉语,照样拜活佛拜成吉思汗。对于他们已经是大中华人而不是大蒙古人的事实,只怕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这样的入华,不是忽悠蒙古人,而是忽悠自己,能有什么意义?曾国藩知道朱皇帝铁定不会满意,所以也不敢这么忽悠,这些日子他就拉这三世章嘉大师在漠南、漠北蒙古还有北京城转悠,拜会了不少蒙古人的王公活佛,就想找到一个真正让蒙古人入华的办法。

第1229章 欲融合先帮助

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

“蒙古……蒙古人……”

朱济世举着蜡烛,站在一幅大明全图前面。包括漠北、漠南蒙古,东西伯利亚,哈萨克汗国,新疆、七河、青海、西藏,甚至是东北和外东北的部分地区在内,都零零散散标注了蒙古诸部的名号。

把这幅地图送来朱济世御前的蒙藏事务尚书曾国藩和御书房大臣翁同龢都举着蜡烛,站在朱皇帝身后,一块儿替他照着亮。

这份地图所显示的就是大明蒙古问题的大致情况,是曾国藩花了大半年时间,翻阅了无数档案报告以及派人去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应该算是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大明境内蒙古部族的分布还有数量情况——和后世中国各民族人口和分布情况不同,现在大明帝国境内可没有56朵金花,只有汉、蒙、藏、苗、彝、安南等六个民族。比起后世的新中国整整少了50个民族!这倒不是朱皇帝有意要搞大汉族主义,而是清末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确不如后世那么绚丽多彩。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满蒙(蒙古族只是部分处于统治地位)之外,就是一个大汉族,另外就是和汉人生活习惯迥异,人口又多的苗、彝、藏和回部(指新疆的真神教徒)等族。

至于什么壮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在清朝的时候是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民国的时候就是五族共和而已),待遇也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考科举也没有加分,犯了王法也没有两少一宽,交税交租子的时候也不能少一个铜板。这样谁还计较是什么少数民族啊?就算朝廷折腾出个族名,估计也没有人想加入,又不是当八旗子弟……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恐怕后世根本就无人知晓这些民族的。

而朱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员们对发明民族是没有什么兴趣,再说现在大明帝国的汉族是统治民族,而且还是整个大东亚地区的统治民族!就好比后世第三帝国的雅利安民族一样——在元首的统治下,只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雅利安民族里面钻,实在搭不上边儿还要争取一个荣誉雅利安人,绝没有谁放着好好的雅利安人不当,非考证出自己是斯拉夫人或是犹太人的。

所以,大明境内那些文化和传承不是那么鲜明的族群,都在这十几年内迅速汉化,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了。但是,那些民族特点非常鲜明,和汉人区别较大,又不大和汉人杂居的民族,融合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而蒙古人则是其中最强大可能也是最难融合的一族。所以在曾国藩呈上的地图上,蒙古人的部落仍然有数百之多!

朱济世放下手中的蜡烛拍拍手,心事重重地吐口气:“四百几十个部落,其中人口过万的大部就有六七十个。分布之广、人数之多、武力之强,都已经胜过了伪清那会儿。这么多人要融入中华民族,大概也不是件容易事情吧……朕要的是真正融入,而不是一个自己骗自己的名分。”

“皇上不是蒙古大汗吗?下道旨意,下面的蒙古人谁敢不听?”在日本入华问题上功劳不小的翁同龢(明子是在翁同龢的煽动下奉德川家幸上洛进而掌握权力的),现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官位虽然还是军师兼御书房大臣,不过爵位却已经升到了侯爵。

朱济世淡淡一笑,扭头看了看曾国藩,“曾卿,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