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页(1 / 2)

“大夫可有诊治之法?”辰凌听到这个怪病,倒是没有像这个时代人那么吃惊,反而容易理解,在他那个时代,网络上经常报道,经常熬夜的研究人员、it青年、女作家猝死,一段时间内,精气神高度集中,容易‘气虚神亏’,精神疲劳最终至大病。

公孙衍摇头道:“这是心病,哪有药解?老朽这些年,心力专注一端,经年思虑过甚,则如出一辙也。人体精能有数,若经年累月殚精竭虑,犹如炉中之火熊熊不息;业绩未竞,则心力十足,神气健旺;若一日事成,则心力骤弛,体能骤失,犹如炉中木炭燃尽而火势难继也。”

“辰凌,若不是你这次打先锋,替老夫实现合纵破秦的目标,让强秦止步,龟缩秦关内,老朽或许还能挺十年,现在嘛,哈哈,提前实现,身心一松,便没了气力,一夜白发,心力全无了。”

辰凌为之意动,拱手道:“在下不曾会想到这个结果。”

公孙衍一摆手,哈哈大笑道:“不怪你,不怪你,其实老朽还要谢你才是,两次合纵,前两次都是五国大败,数十万盟军,横尸遍地,血流成河,损失巨大,唯独这次,痛击秦军,把虎狼秦兵赶回潼关以里,给中原一次整合的机会,这次五国划分势力范围,乃是中原各自吞食壮大的机会,六国越强大,秦国的威胁就会越小,才不至于被秦逐一消灭。”

辰凌心中暗想着,原来这计划被公孙衍早就认可了,他一心想要制衡强秦,给中原诸国一个喘息、整合、崛起的机会,还天下一个大公,让七国重回起跑线上,公平地赛一回。

不得不佩服起公孙丞相的魄力来,尽管公孙衍组织了前两次对秦国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

纵观战国局势,实力雄厚的,向来靠拳头说话;实力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

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

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历史也会改写,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当时,已经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公孙衍看着他沉默深思的模样,目光睿智,冷静刚毅,是做大事的材料,加上文略武功,都是一等一的出色,心中那些想法再次活跃起来。

从心底里讲,公孙衍觉得自己是一位拥有大才大德之人,可惜各国君王目光如炬,不能拧成一股,此外魏王即位以来好大喜功,不务国本,对魏国衰退洞察不足,还有魏国官场腐败过甚,实力竞争之正气消弭,趋势逢迎之邪气上长。

眼下秦国受挫,极有可能数十年难有作为,给中原逐鹿腾出机会,奈何他身已老,精力不足,难以后继了,无法再为魏国尽力,立身有余,觉得愧对国家。

这几年来,他内心一直深藏着一个愿望,就是给魏国寻觅一个足以扭转乾坤的经天纬地之才,同时此人又必须具有高绝的个人品德,不至于给国家酿成后患,想不到,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辰凌!

“辰凌,你认为魏国如何,有没有称霸诸侯,一统中原的根基和潜力?”公孙衍忽然试探问道。

辰凌微微一愣,不露声色道:“魏国人杰地灵,处在中原核心之地,土地肥沃,水域发达,有称霸诸侯的先天条件,但要统一中原,这些不是最重要,魏国一无险要山川河塞,难以抵挡四面围攻;二来朝政变法不彻底,阻碍势力太多;三是地处中原核心,很容易遭受战争,要统一天下,国力、军力、经济、人才、地理位置都非常关键,魏国似乎不具备。”

公孙衍轻声一叹,点了点头,似乎不愿,但还是不能否定,他也早看出,秦国才具备统一天下的各种条件,早年他在秦任大良造时,就惊喜发现这些优势,可惜后来被张仪和秦王逐出秦国,为此他任何时候都忌惮秦国,所以才不断发动合纵,就是要阻止秦的强大。

除此外,楚国、燕国在地里形势上,也有这方面优势,地处一角,不会腹背受敌,只有前进与后退,当然无论秦、燕、楚,背后都有少数民族的威胁,也要考虑在内,只是相比之下,比其它几国被诸侯国囊括中间,形势更主动一些。

“那你看好哪国,能实现大统?”

辰凌谨慎道:“秦国!”

公孙衍问道:“楚国如何?”

“断无可能!”

“那燕国与赵国呢?”

辰凌自然不会给燕国树敌,故意道:“燕国地处偏远,民风落后,文化粗浅,旧制腐朽,经济贫穷,难有大作为;赵国是秦之后,第二个有希望实现大一统的国家,赵武灵王雄才大略,推行胡服骑射,有横扫中原之雄心,日后必将有所作为,乃诸侯另一号公敌!”

“赵国!”公孙衍眉头皱起,满脸寒霜,似乎对这个能威胁到魏国的诸侯国,有些芥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