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页(1 / 2)

这种谣言四起,先从濮阳城的街巷传开,有官员大卿坐车入朝,听到了谣言,在早朝上立即禀告了卫国的国君。

“宋国终于出兵援救我卫国了吗?”卫嗣君激动万分,差点流下热泪,眼看卫国被切割成三份,有沦陷灭国之危机,听到了这则消息,仿佛溺水的人,发现一个救命草,看到了一丝生存希望。

有的大臣比较沉稳,劝谏道:“大王,还是等宋国的文书,还有咱们的斥候,探来的情报,再做定夺此事真伪吧。”

过了一日,有斥候在宋国边界印证了这一说法,通过飞鸽及各种渠道,一层层传来消息,宋军的确击败了右路军后方的兵马,正在朝着成武邑进发,要围堵辰凌大军。

卫嗣君得到证实,在意按耐不住了,在朝廷上大骂卫山童这个胆小如鼠的老匹夫,立即下王令,命卫山童准备主动攻击魏军,与宋军围堵辰凌率领的右路军,解决黄河以南的威胁,那将是卫君朝廷的退路之地。

有大臣听说南面即将告捷,形势好转,纷纷推荐族内青年小将,前往曹州参战,取代吓破胆的老将。

“大王,卫山童将军,似乎被辰凌的名气吓破了胆,不敢出兵,也在情理之中,我族内有一位年轻小将,名卫殷,勇武非凡,不惧辰凌,可派往曹州统领大军,追杀辰凌残部。”

“启奏大王,老臣举荐一人,乃是孙膑族中的一位祖孙,兵法大家的后人,姓孙名括,二十有四,此人精通韬略,自幼研习孙子兵法,可惜我卫国一直未重视军伍,常年无战事,此人报国无门,今朝正好启用,大破辰凌,收复南疆,与宋军汇合,渡过黄河,解除卫国的兵患……”

卫嗣君一听孙膑族中的后世子孙,立即来了精神,欣喜点头道:“擢孙括为曹州主帅,降卫山童为副帅,卫殷破格为将,跟随孙括出征,早日收复黄河以南的卫地山河,与宋合围,歼灭魏军,然后挥师北上,出兵勤王救驾,不得有误!”

“大王英明!”卫廷文武官员,同时朝贺,生机勃发,有一种死灰复燃的景象。

卫嗣君今日意气奋发,一扫宫内阴霾气氛,被这则喜讯冲昏了头脑,兴致一起,酒色难免,大摇大摆下了王驾,回后宫宴饮去了,憋了多日,终于可以与后宫嫔妃畅快爽一夜了。

第0575章 布下圈套

离间计施展的很顺利,因为在它最需要的时候,很多卫国官员,对这个消息,都打心眼里儿相信,关乎他们的生死,都喜欢听到好的消息。

既然宋国出兵打败右路军魏军后方的消息得到证实,使得卫国朝廷上下备受鼓舞,覆亡的动摇之心坚定起来,卫国君立即下令,其它两路要疯狂阻挡了左路、中路大军的进攻,再坚持一段时间,宋军与曹州大军围歼了辰凌的队伍,就会北上,渡过黄河,消灭另外两支孤军。

尽管魏国实力雄厚,但毕竟不能抽动所有的兵马前来作战,毕竟还要留守一部分,守卫本土,而且异地作战,三路军马同时进攻,消耗的人力、物力庞大,卫人越来越觉得,魏军要败退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了。

孙膑祖地的族孙,二十四岁青年孙括,得到卫王的破格提拔后,意气奋发,自备了一身铠甲,命家丁带上一车兵法书简,与副将卫殷,带来五百近卫,赶往曹州走马上任。

孙括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十分俊俏,但是这些年来,一直梦想成为祖上孙武、孙膑那样的兵法大家,寒窗苦读十年,所有兵法倒背如流,信手拈来,终于机会来到了。

而且这次是要围歼锋芒初露的魏国小英雄辰凌,如果真能擒杀他,很显然,瞬间就会名动六国,一战成名。

孙括想到这些,眉飞色舞,马不停蹄,迫不及待地渡过黄河,赶往曹州城。

这些消息,被锦衫卫情报组织,及时准确地送回到了辰凌手中。

“卫人终于上当了,动作够迅速的,这才两日,就迫不及待派来的新主帅,孙括,孙膑旁系的族孙,熟读兵法吗?”辰凌冷冷一笑,他可不管对方是否精通不精通兵法,真要领军,可不是背下兵书就能做到的。

做将军,要有胆识、果敢、毅力、胸襟、大魄力、大勇气,书生来领兵,只会被教条主意束缚,凡事都对照古人云,忽视实战中的灵机多变,那是大忌。

如果一步步从小兵做起,经验和学术相结合,或许能磨练出来,但如果一出山,就直接空投为主帅,那可是误人误国,军队将士的悲哀。

辰凌来不及同情他和卫国了,此时箭已上弦,不得不发了,立即召集各营主将、副将,召开紧急会议。

夏世雄、杨匡义、郑铉、丁晋、滕虎、沈铮等将都在其中,迁民的工作已经完成大概,因此沈铮等人也带军入队,暂时军中只有四万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