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直接参与布六国局的当事人,对六国局势,更加了解一些,直言不讳道:“臣与宣太后接触过,此妇口蜜腹剑,心如蛇蝎,非常精明,善于各种心计手段,八面玲珑,绝不是吃亏之人,出兵之前,肯定与咸阳四贵合谋过,从白起统兵一路上所作所为就能看得出来,秦国这次的确是获利最多的人。”
秦开道:“五国战力,仍以秦、赵最强,齐国富而不强,随着军事家孙膑老逝,齐国名将方面,出现了断层,对军事抓的不紧,疏于训练和防范,不敌秦、赵,甚至连魏卒也不如,面前与楚打平,如今齐国元气大伤,十年内都难以恢复如初,赵国变成了日后燕军南下的首敌!”
辰凌几位大臣的建议,脑海梳理一番,点头道:“诸卿说的都有一定道理,秦国的确是六国中最受益者,但终究是棋局中的一子,而咱们,就是下棋的人,这次我们的目标是齐国,利用五国之手,暂时报了数年前侵燕之仇,而且,这次齐国动乱,秋季收成减半,许多民生遭到破坏,入冬之后,百姓困苦无粮,有三四十万人口北上入燕,利用冬季开仓赈灾,救济齐国难民的机会,灌输燕国的文化,让这些齐人,扎根下来,成为燕国人,这才是厚利。”
“此外,齐国衰落,明年必然缺粮,经济下滑,正是咱们商品殖民的大好机会,以物资换取齐国的黄金珠宝,通过贸易逆差,逐渐掌控齐国经济命脉,秦国的好处,与咱们紧邻比起来,还是要少很多的——”
诸臣听过之后,都眼神一亮,会意过来,相视一笑。
第0752章 违背盟约夺函谷
秦国答应了齐国求和的条约,赔款十万两黄金,绢布一万匹,海盐五万斤,十年内不得参与伐秦的合纵同盟,虽然条件有些高,但与亡国相比,简直太轻了。
在五国盟军中,秦国的份量绝对举足轻重,秦军一撤,势必会给其他盟国压力,都不得不接受和解的外交策略。
赵、魏都撤走了精锐,沿途监视秦军的动向,生怕秦国会趁机借故入侵赵与魏,打个措手不及。
不过,白起带兵回撤,兵分两路,他带一万精锐在前先行,后面两万甲士和伤员病号们在后面缓缓行军,吸引各方的注意。
白起在魏韩边界,与那里等候的五万大军汇合,然后风风火火开赴函谷关。
兵贵神速,白起用兵在速度上是非常快的,几乎函谷关的守军还未接到任何消息,秦军就已经发动逆袭,以最低的伤亡代价,一夜夺回了函谷关,使秦国重新掌控自己的国门。
巍峨雄关,深险如函,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车不方轨,马不并辔,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奇险地形,有天险之城。
秦军控制了函谷关后,立即驻扎了五万守军,留下白山为守将,准备阻抗东方各国的来袭。
白起则带领剩下十万大军,直奔河西之地,那里有魏、赵两国的军营,在上次伐秦大战中,秦国战败,洛水以东的河西之地,被迫让赵、魏占领,今日正是一鼓作气收复的大好时机。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但是秦军勇武彪悍,奔跑在雪原山岭之上,数日内就捣毁了魏营,屠杀驻守河西的魏军一万多人,逃命数千回河东了,紧接着,白起率领秦军北上,与赵军大战一番,后者因寡不敌众,败逃而去,退到黄河以东的赵境了。
至此,秦军收复河西失地,在黄河沿岸继续修筑防御工事和烽火台,驻扎军营,巡视边戍。
秦国这一系列动作,太迅速了,当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怀王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怒气勃发,大骂秦人狼子野心!
列国震惊,秦国在关键时刻,违背了盟约,率先与齐国签订和约,表示撤军,并督促其它四国,要适当而止,不要对七雄之一的齐国下死手,会造成战国愈演愈烈,酿成天下大动乱。
秦国帮齐说话了,赵国、魏国、韩国不得不慎重,如果还打算灭齐国,瓜分齐地,首先要派出大量的兵力,远不止现在这些,至少每国二十万的兵力,才能彻底镇压齐国各地的反抗,但是在赵、魏背后的秦国会坐视不理吗?
很有可能在魏、赵、韩、楚与齐国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两败俱伤,秦国突然袭击赵魏,最后白白便宜了秦、燕、楚三国,因为燕国不动分毫,就看着几国元气大伤,而楚国腹地与秦国相隔较远,只有西北边境在蓝田、武关接壤,秦国对楚动手的几率比较小。
因此,赵、魏、韩三国相继同意齐国对它们赔款、进贡的要求,当即签订和约,很快下令前线撤军。
赵军统帅赵奢、魏军统帅新垣衍、韩军统帅公孙喜,接到王令之后,无奈苦笑,有时候,并非军事武力解决一切,任何时候都要服务于政治。
三军撤走了,但是楚军仍没有撤,因为楚怀王觉得齐国给秦国的和约条件太丰厚,给楚国的却少了接近一半,完全不把楚国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