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遇伏(1 / 2)

汉末为尊 雨霁宸熙 2506 字 1天前

红艳艳的光出现在山尖上时,黑暗像幕布一样拉开了,长安城渐渐地显现在金色的阳光里。

若是平日见到这般大的太阳,照着太常寺那帮占星师的说法,必定会说是我大汉中兴之兆云云,要知道那帮人粉饰太平、借天言事的能力非常人所不能及也。

可是,在百姓的心中却没有那般大的说法,他们只是知道,今天可以借助阳光好好驱散一下身体的寒意。

当然,京兆尹李靖也是这般想法。

“大军出发多久了?”

“禀主公,约莫已有一个半时辰。”

“好,传令诸军,开拔。”

“诺!”

……

铜人原,位于长安城东部,邻近灞河。相传,大秦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下令收缴全国所有的兵器,一律运往咸阳,铸成十二铜人,放于阿房宫门口。后来大汉建立又将其放置于长乐宫门口。

再到后来,王莽篡汉,天下义军群起,王莽为平息战乱,便大肆招兵买马,结果导致兵器不够用,其麾下近臣献言将铜人运至此地,妄想炼化后铸造兵器。结果才弄了两三个,不想绿林军攻入长安,铸造之事也一并终止。

光武帝中兴后,也曾有人建言说将剩下的铜人运至洛阳,结果光武帝以不愿劳民伤财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

因此剩余铜人也一并在此地,皇帝不发话,无人敢动,本地官府又怕被百姓东凿一块,西取一截,将其损坏。若是天子心血来潮,记起来该怎么办,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下令将铜人放于山谷之中。

咚咚~,行军的脚步重重的砸在这片坚硬的土地之上,一枝约莫四千多人的军队排着一字长蛇阵自南向北而行,旌旗猎猎,枪矛如林,往来斥候联系紧密,约莫一刻左右便有哨探回队。

时值冬日,路边树林已是光秃秃一片,但清晨之中还有些阴雾,却是看不到树林深处。

“呱呱~”几声鸣叫在队伍的头上响起,于不远处的林中久久盘旋,既不落下,也不离去。

“嗯?这是,乌鸦?”军中主将皱着眉头喃喃道。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此鸟皆昭示着不详,如此盘踞与军队之上,甚是奇怪。要知道这样一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军,所散发出来的杀气。就连附近经过的人都得俯腰缩首,更别说天生感官比较敏感的动物了。

“军中射声士何在?”领军校尉邹暄叫到。

射声士,顾名思义就是神射手。昔日,汉武帝始置北军八校,东汉改组只设置五校,其中便有射声营,择天下善射之士组建,传说他们能在黑暗中闻声而射,百发百中。除了天子禁军之外,地方郡县兵及边境戍卫军,也时常将弓驽手中的射的好称之曰:射声士!

“在!”身旁一年轻人首先应诺,驱马向前几步找好角度,身子斜躺,弯弓引箭,一套的动作行云流水,好不痛快!

一声惊弦骤然响起,弓上的箭如一道流星般破空而去,须臾之间,两声刺耳的悲鸣声响起,羽箭穿过一只乌鸦后,威势不停,协着难挡之力狠狠的再次向第二只乌鸦扎去。

刹那之间,准确的说箭闪鸦亡的那一瞬间,所有乌鸦如同炸锅一般,四散而飞,一时间尽起鸦鸣。

“好箭法!”从他开始喊到此人射杀黑鸟也不过两三息而已,而且其更是一箭双鸟,因此邹暄丝毫不吝啬自己的夸赞。

“好!”军中行走之人及在原地观望的人也一并叫好喝彩,军中皆是豪爽英武之辈,这些人最是慕强。

那射生士拨转马头,回到邹暄面前,弯腰拱手道:“校尉大人,幸不辱命!”

邹暄满面笑容,抬手重重拍了射生士两下,面带笑意道:“好小子!”

射生士脸上的笑意即使低着头也能使周围人感觉出来,他轻声唤了声:“暄叔。”

只是,呼啸而来的破空声,打断了两人的谈话。

年轻人自小练弓,听觉自是不凡,首先听到,便想四处查看,只是抬眼之下,看到邹暄还无动作,心中不仅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