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1 / 2)

看着这样的场面,冯一平觉得熟悉而又遥远,这样热闹的场面,也只有这最后几年。几年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塆里也就春节的时候热闹点,但像这样每天打谷场上聚集着几十人,即使是春节的时候,也难得有。

东明家的牛在一个雨天,被固定这根电线杆的钢丝上的漏电打过一次,从此再也不敢在这边喝水,自觉的到另一边去。

东明问他,“明天还到那里放牛?”

冯一平说,“是,那里草还不少。”

“那明天还是一起走。”

“好的。”

想了想,冯一平说,“东明哥,我明天也带把刀去,学二伯和你,砍点柴。”

冯东明就笑,“就你那点力气,能砍多少?”

冯一平也笑,“能砍多少是多少吧,晒好了叫我爸挑回来,一个月下来,几担柴总会有的吧!”

他这是想起来,父母忙着田地里的事,到冬天,柴总是不够烧,后来总到塆后的地里收集栗子叶。几担柴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总聊胜于无吧。

把牛栏门关好,他走到塘边的文华家,门开着,灯还没开,堂哥华富正低头往灶里添着柴,没看到文华兄弟俩,“华富哥,文华他们呢?”

冯华富转头一看,“哦,你回来啦,他们在打谷场那边玩吧!”

“哦,等下他们两个就去我家了,你晚饭少烧点。”

话音刚落,那一堆孩子里跑出来两个,边跑边喊,“小叔,你回来了!”

他让他们两个走在前面,不再从塆中间穿,走旁边的岗山,朝塆后的家走去,“今天晚上就在我家吃饭。”

这两天他家有木匠在,做课桌还有椅子,伙食好。

是的,也就是从他们这一届起,在乡中学就读的,都要自带课桌椅。

第二章 那些久违的日子

冯一平家位于冯家冲右后方,原来是一片竹园,现在一共有四户人家。另外三家和冯一平家情况一样,每家至少两个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原来的老房子不够住。老房子都是连成片的,想扩建也没地方,于是在三年前,几家人陆续在这片竹园里建了新房。

以前在农村,建这样的土砖瓦房,其实要买的材料很少。

这样的房子主要是三宗材料,土砖、木材、瓦。

土砖都是自己制的。塆旁有个黄泥荡,从那里挖来黄泥,加些水,让牛在上面踩,然后加入稻草,叫牛继续踩。踩好后,把泥舀进砖模里——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然后人站上去,踩实了,再用石刀,修一下砖面,让它变得平整,最后取下砖模,任它被太阳曝晒,等水份都晒干,一块砖就好了。

建房子用的木头当然不少,这个也是不怎么花钱的。除了田地,家家都分有一块山林的,都是松树。不过这个山林的所有权就更是名义上的,虽然那片山是你家的,那些树名义上也是你家的,但你一棵都不能动。村里有个护林员,抓到砍树的要罚钱的。唯一的好处是,每年可以修剪一次枝桠,砍下来的枝桠能拿回家,当柴火烧。

虽然都说不能砍,但家家建房子,用的都是山林里的树,包括村支书家也一样。不过既然有规定在那里,又有个专人在,砍树的时候也就不好做的太明目张胆。

冯一平记得,准备木材的那年,他8岁,一家四口是早上五点就起床,朝自家的山林赶,回来的时候,塆里大多数人家刚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