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那种锅状的天线还没有,还是老式的枝枝桠桠很多的那种,收到的台有限。不过,除了县市的电视台,中央一套好歹是能收到的,他也想看看这时的新闻,于是就去了。
是14寸的黑白电视,还专门做了一个高高的电视柜,就放在堂屋中堂下案几的旁边,画面还算清晰。不过看惯了大屏高清的冯一平看了一会还是觉得累,转过头,看到吃饭的桌子上有一本书,拿过来一看,彩色封面上三个字映入眼帘,《故事会》。
这是一本很厉害的杂志,因为直到2014年,还在蓬勃的出版,当然,他看的很少就是。他还隐隐觉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有什么念头,不过不那么清晰。
到临走的时候,他问冯宏兵借了这本故事会,山上放牛挺无聊的,有本书总能打发下时间。
晚上,刚看了开头的几个幽默故事,他就明白,那不清晰的念头是什么,他可以向故事会啊还有其它的杂志投稿啊!
幽默故事,不就是段子么,这个他有啊!在二十多年后,社会极大进步,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也极大增加。为了减压,各种段子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邮箱里,qq群中,朋友圈里,经常会有人发段子来分享。一般的他一时记不起,但经典的,广为流传的,他还是记得不少。这,不就是一个财路吗?
他满怀激动的翻出纸笔,记下了封底上的通信地址。
第四章 改编
第二天,在山上,在没用完的作业本上,他已经写下了十个笑话。
但是,这依然解决不了大问题,《故事会》是月刊,一期能用你一个笑话,小笑话的稿酬有多少呢?顶天10块吧。虽然对此时一个12岁的小孩来说,10块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他面临的状况,只能算杯水车薪。
还得想辄,得写些长一些,稿酬至少几百块的。
那么内容又是个问题,不但要不离当今的主流,又要契合他的年龄、阅历。
以他这个业余水平,当评论家倒还可以,自己写,也不是不行,就是被杂志采用的几率肯定低,那就不符合要尽快赚钱这个主旨。那就只能借鉴,或者抄袭。
刚从中专出去的那几年,工作之余,他还会买一些文学类的作品,等到后来到处跑销售,特别是自己开店之后,看的除了新闻就是网文。新闻显然是用不到,至于网文,动辄几百万字,他当然记不全,不过刚好可以精简成中篇或长篇。
他回忆了下,然后觉得还是有问题。穿越、玄幻、魔法、仙侠题材的,目前能采用的杂志估计是凤毛麟角。纯武侠的倒可以,可是纯武侠的网文太少啊,有金大大他们珠玉在前,有勇气写纯武侠的,委实不多,至于出彩的,那就更少。
而且,他目前是12岁,生活阅历基本没有,就写一些争霸天下、打造后宫、或者纵横异界的文章,也不合适。
成为奇才,或者神童还可以,他可不想被人当成妖孽。
那怎么办呢?
学生,学校,贴合实际,符合主流价值观,他想啊想啊,这样的文章没想到,这样的电影倒想到几部。
98年刚参加工作不久,他看了张艺谋拍的那部,由非专业人员本名出演的《一个都不能少》,后来又看了倪萍的《美丽的大脚》,因为比较贴近他儿时的生活,所以他印象很深刻。
如果说《美丽的大脚》中偏于理想主义的东西多一些,那《一个都不能少》,就真实,或者说现实的多,也更贴近日常生活。所以他至少看了三遍,第一遍是看,第二遍是欣赏,第三遍,则是带着点恶趣味,来找茬,来挑刺。
毕竟不是专业演员,以前也没有演出经历,表演上生硬的地方还是不少。能找出一个国内知名导演作品的瑕疵,也是有点不那么合适的成就感的,呵呵!
所以,哪怕是现在回忆,这部电影的情节他能说个八九成出来,所以完全可以依据这部电影,改编出一个故事。多的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那电影改编成文学作品,就让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