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你现在存下来多少钱啦?”冯玉萱装作不经意的问。
“几千吧,外公帮我存着呢。”听了这个数,冯玉萱感觉更有底了。
谁知冯一平下晚自习回来,冯玉萱提出想家里给他万把块钱,她也去市里开个店时,冯一平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
冯一平当然回绝了,他记得很清楚,他后来工作两年后,终于把家里的所有外债全部还清,第三年总算存了一点钱,那时冯玉萱已经有了男朋友,一天突然给他打了个电话,把他存下来的万多块钱全部借走,也是说要开个店,他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就把钱办了过去,然后,就没有然后。
听说店只开了三个月就关张,至于借他的钱,他一次没提,冯玉萱也一次没提。
他很明白,要是有个现成的生意,姐姐还能应付,受不定还会发展一把。但是,没人管着,没人带着,她真的什么生意也做不成,再说,现在家里在省城开店的钱都不充足,又哪里还有闲钱给她造?
冯玉萱再三解释,冯一平就是不同意,“你现在工作的这间店要是能转让过来,我同意把钱借给你,要是你新找个地方开店,我不同意。而且爸妈也说好,这次回来就带你一起去省城,等我们在省城的店开起来,你就在店里帮忙。”
任姐姐再三游说,冯一平就是不松口。开玩笑,这些小卖部,地段最重要,好的地段别人早租了,当然现在他们也租不起,差的地段,生意没保证。
而且和开面馆不一样,面馆的成本,大头就是房租,还有装修和一些必要的厨卫,但是小卖部不一样,店里进的货要占大头。
冯玉萱很不开心,家里的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好,哪想到在弟弟这儿,就碰了一个硬钉子。此后的几天,她每天都跟冯一平磨,每次都是同一个答案,看来不要说弟弟把钱借给他,就是叫弟弟在爸妈面前帮她做工作,也不可能。
她一生气,又跑到外公家,不搭理冯一平。
冯一平耳根总算清净了下来,这些天,姐姐先是和他说,后来就和他吵,也真是够了,搞得他这两天回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他都想就在学校住。
到了收板栗的时候,爸妈还是没回来。不过他们是有原因的,过些天,收板栗后,有好几家也要去省里,冯振昌和梅义良这些天正到处转,帮他们找好做生意的地方,又要在那附近帮他们找房子,非常不容易。
所以,今年的板栗,是外公带着大舅还有冯玉萱回去收的。不过,今年收板栗最轻松,因为要去省城的几家,都出人帮忙,人多做事就是快,两天的工夫,就全部收到了家里,大家又帮着剥了两天。
于是,等冯振昌和回来的时候,板栗都已经在打谷场上晒着呢。
第九十八章 不善表达的爸爸
冯振昌这次回来,和以前的待遇不一样,虽然不是衣锦还乡吧,但是非常受欢迎。
从到梅家塆开始,就不断有人热情的和他打招呼,问他在省城做的生意。他心里可是清楚的很,以前这些人,可是不大看的起他这个山里的女婿,虽然梅家塆也在山里。
但是我们就是善于找各种优势,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城市的,小城市的看不起乡镇的,乡镇的看不起乡下的,离乡镇近的乡下又看不起离乡镇更远的乡下。
梅家湾离镇里近,旁边就是省道,看不起连路都没通,在更深的山里面的冯家冲,也可以理解。
可是现在不一样,几天后王昌宁父母就要跟着去省城。这和其它在厂里、工地上打工的人,带村里的人出去不一样,他们只把家里的年轻人带出去,家里总要留人种地,冯振昌这次,敢把王昌宁父母都带到省城去,让他们连地都不种,一点后路都不留,没把握他敢做这样的事?说他在省城做的生意不长久,不赚钱?怎么可能?
从梅家湾出来,回到了村里,遇到的人更热情,一个个都爹啊叔的叫着,一个劲的给他敬烟,等他回到家里时,口袋里的烟都凑起来都够两包。
他能清楚分辨出,今天碰到的人,和以往叫他时绝对不一样,以前大家称呼他,只是出于对他辈分和年龄的尊重,今天不一样,是对他这个人的尊重。
这也很好理解,现在在外打工的那些孩子,一年要存下来一千块钱,平常就要非常非常节省。冯振昌做的这个事,一年至少能赚三四千块,而且还是个可以长久做的事,大家怎么不想做?
现在的农村,还没有感染上后来城里的浮躁,庄稼人都很踏实,谁都没有存着一夜暴富的心思,这样投入不大,收入不菲,又长久的事,谁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