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班级,四十个面试的,周新宇他们挑出了二十个,技校也一样,也挑了二十个,一共四十个,最后考核的时候,他们打算淘汰十个,这样还能剩下三十人,省城头能头十家店的店员就有了。
就在他们的招聘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卫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的负责人也跑过来找他们,叫他们也去卫校看看,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护理专业的学生,服务意识肯定最强!”
老师说的也在理,便利店本来就是个服务行业,员工的来源更多样化一些也好,免得后来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他们就去了卫校一趟,结果这一趟,还真挑花了眼。
话说卫校也称得上女儿国了,他们最后只看脸挑出来十个,这十个女孩子,往收银台那一站,绝对是一道风景,凭白就会为店里增加些生意。
周新宇现在也算明白了,冯一平为什么要专门在协议里加上那几条,确实,如果按他原来计划的那样,负责培训的员工,没准还真会借工作之机,为自己谋私利。
就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三家学校,加起来一共五十人,至于培训地点,比较了两家学校的条件后,最后还是放在了中专。
在第二天一早的开班仪式上,周新宇当着学校领导和学员们的面,强调了培训纪律,同时,也特别重申了公司对负责培训的人事部员工的要求,请学校和学员们监督,“为了保证培训和选拔的有序和公平,向培训老师送礼,请培训老师吃饭的,一经发现,立即淘汰,培训老师收受礼物,接受吃请的,公司一经查实,也立即开除。”
听到强调的这两点,下面马上响起一片嗡嗡声,公平有序么,大家都欢迎。
同时,这两点纪律,也让大家对有佳公司更多了几分向往,培训选拔时能做到公平,以后工作时肯定也能做到公平吧。
第二十二章 黄静萍出走
有佳的这次招聘,并没有到师范里,师范的学生现在可是包分配的,现在还不像后来师范生太多,以至于要把民办老师一刀切来给他们腾位置的时候。
不过,有佳公司来招聘的事,也传到了师范学校,“你们家冯一平是越来越厉害了啊,前一阵子上报纸电视不说,现在招人也几十几十的招,难怪你不着急分配的事。”
还是在操场旁大树下的长凳上,张秋玲开着黄静萍的玩笑。
“什么谁家的冯一平,难听死了。”
实习过后,她们分配的去向也定了下来,有张副校长这个在教育系统混了十几年的老爸在,张秋玲的去向当然不错,她被安排到镇上的小学,虽然先只是教音乐,但这个起点却不低。
对她以后的职业生涯,张副校长也和她商量过,给她报了省外语大学的英语专业,让张秋玲在职进修英语。
英语的重要性,现在的人看得越来越清楚,而他们这些乡镇学校的英语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出身,将来张秋玲自考结业以后,再可以想办法调到镇中学或者回梁家河中学任教。
在教育系统内没有一点资源的黄静萍家,在她的工作分配上帮不上什么忙,爸妈也曾问过她,要不要去活动一下,她当时拒绝了,既然都打定主意不干,还让家里花这个冤枉钱干什么?
不过,她的去向也不错,在离镇上大概半个小时车程的方家坪乡中心小学,完全可以住在镇上家里,她们每次从家里去师范的路上,都会从那所学校外经过,硬件还不错。
“你准备怎么跟家里说?”张秋玲又一次问她。
加起来两个人一共同学六年之久,特别是到师范之后,两个人从之前普通的同学,变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这几年,她们一起成长,又见证了彼此的恋情,应该说是已经成了关系很铁的姐妹,在这个即将分别的时刻,想到今后就不在一起工作,心中都是浓浓的不舍。
“怎么说家里估计都不会同意,我决定还是先斩后奏。”黄静萍也一直为这个问题头痛,向来乖巧听话的她,也实在不想这样做,可是没办法,如果跟爸妈先把这事说了,那以她对爸妈的了解,爸妈,特别是爸爸,肯定会先让她和冯一平把关系确定下来再说,说不定还会去找冯一平爸妈,那不是帮倒忙吗?
对黄静萍来说,一边是爸妈和工作,一边是冯一平,无论是从情感还是理智上,她都很难选择,也犹豫了好一阵,最终,在今年初,她还是决定跟着自己的直觉走:在她今后的人生里,还是冯一平重要。
六月,黄静萍和张秋玲拿到了学校发下来的派遣证,也一起去县教育局办了手续,接下来,就是拿着派遣证和接收函去方家坪中心小学办手续,转移人事关系等。
对于女儿下半年就要当上老师,一家人还是比较高兴,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稳定,而且老师也是个比较受人尊敬的行业,女孩子做这个工作,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