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页(1 / 2)

晚饭的时候,方市长主动跟侄子提起来,“资料我看了,吹嘘的不错,你就跟我说说,目前你们的产品,在哪些企业有过应用吧。”

像她这种地位的官员,和一般人考虑问题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待新鲜事物,他们更慎重,虽然现在牵涉到“信息化”这样的事,都是热点,如果做成了,给他们加分也不少,但是他们首先求的就是“稳”,消极点理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位越高的官员就越是这样。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规模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包括私营企业在内,办企业就和办政府有些类似,管理人员和官员们也差不多,首先求的也是“稳”。

“什么是吹嘘,阿姨,我们的这些数据,可是非常精准,都经过实践检验的。”

“恩,不是吹嘘,那你跟我说说,目前哪些企业有用你们的系统?”

“比如目前在市里有十家分店,省里也已经有十家分店的有佳便利,用的就是这套系统。”

“就那几家小店?”方市长有些不屑,“我随便一个工厂,就比它所有的店加在一起还值钱。”

“阿姨,便利店单店虽然小,但是除了比工厂少一个生产环节,其它都差不多,再说,这么多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分店连接起来,系统要能正常运转,比一家集中在一起的工厂要求更高。”

这个理由方市长理解,就比如她以前在一中当校长的时候一样,本部学生的规模再大,她管理起来都得心应手,但当和其它学校合作以后,那些在其它地方的人数并不多的合办班级,牵扯她的精力也不少。

“那我考虑一下,看看哪个厂合适,不过你可不要抱太高期望,规模越大的企业,你们软件价格越高,硬件方面的投入也越大,顶多先给你找一家中小规模的让你试试。”

“那就挺好的,谢谢阿姨,你放心,到时我们公司一定把它办成一个样板工程。”

方市长把侄子的事放在了心上,当然,这事如果真能成功,哪怕只有一家,能取得侄子所说的效果,那也算得上政绩工程,而且是一项新形势的政绩。

她让秘书了解了一下,最后圈定了市工具厂。这是家生产各种手工具的老厂,在市属企业里,规模中等,虽然产品传统,但质量过硬,目前销路还行,效益也可以,不过同比来看,这几年来,各项数据都在走下坡路,也到了亟需改革的时候,刚好可以让侄子试试水。

她给曹副市长和轻工局的局长打电话通了气,又让秘书通知了工具厂的厂长书记,招呼到了位,剩下的工作,就只能靠侄子和他们公司的努力。

洪浩然和王志强得到这个消息,都喜出望外,他们清楚在国有企业占比最大的情况下的工作难度,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意向。

体制内的事情,王志强门清的很,他带着公司的一干人等,从曹副市长,轻工局长,到工具厂的各级领导,一路公关下来,最后,相关的人都很满意。

在十月中旬,智通就和工具厂达成了协议,为了让他们的系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客户能满意,洪浩然亲自带领着团队进驻,也力求利用这次机会,做出一个样板工程来。

第四十三章 最向往的

冯一平现在很牙疼,看着高志毅报上来的一些列计划,计划要租的新店还好,办公地点又不够,还要新租,对于一个从二十多年后回来的人来说,叫他一年花几十万租办公的地方,他真心不愿意,如果有可能,他是想连现在的这些店面能买下的都买下。

可是,不批还不行,就装饰公司的那三层的小楼,现在已经有近五十人在办公,恨不得连一楼的大厅都用起来,智通公司原来租的那三百平方,有佳挤进去一些人,早已拥挤不堪,会议室都有人常驻办公,总之,除了财务这样的部门能有独立的办公室,其它的,都混杂在一起,轮流坐,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还是得租啊。

周新宇他们在为有佳找店面的时候,按冯一平说的,也留心了办公的地方,却没有找到一处向外卖的,没办法,现在的写字楼建的不多,而这两年,正规的不正规的公司却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越不正规的公司,办公的地方就越讲究,越要找有气派的写字楼。

租都有人长期排队,谁还想着对外卖呢?

冯一平狠狠的在文件上签字,奶奶的,在这样下去,不如我自己建一栋!

哪知道,这个赌气的念头一生出来,就再也抑制不下去,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商业地产这事,可是比一般的房地产还要赚,看看后来的国民老公他爹,之所以从国内的那么多地产大佬中脱颖而出,不就是因为持有大量商业地产吗。

不建写字楼,建酒店也可以啊,中间辟几层出来办公,其它的作为酒店,这个事,想想都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