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页(2 / 2)

显然,对于靖佳公主的选择,景帝是满意的,里面不可言喻的一些东西,景帝也是明白的,满意之余,自然对这个妹子更是多了几分怜惜和纵容。

这不,不但将督造公主府的事情交给了香侯府,且还明谕赵石,命其合工部官吏一起,在承恩湖畔寻一处绝佳所在出来,尽快破土动工,别要误了公主佳期。

反倒是让赵石有些纠结的关于王虎弄出来的事情,景帝只字未提,之后就是问起国武监诸事了,说到这个,赵石就更有话说了,从国武监初建,到现在初现模样,娓娓道来,一些新鲜举措,一些生员趣事,再有一些其中艰辛,想到什么说什么,也没多少顺序,更没多少顾忌,不过这种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过程,也最是吸引人的,却是听得景帝兴致大增,不时莞尔失笑,又或是抚掌而叹,一直临到掌灯时分,才意犹未尽的让赵石辞了出去。

这次入宫,说不上什么收获,也没有在宫中留宿留饭,但相比之前任何一次陛见,气氛都要融洽。

赵石能清晰的感觉到,和他这里忙的焦头烂额相比,皇帝陛下是真的清闲下来了,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朝政平稳,政务也差不多理顺了,所以下面的人做的多,反而是居于九重的皇帝有了清闲的时光,这是好事,他只希望,这位正当盛年的皇帝别闲过了头儿,像那位长生殿上的君王一般,弄得晚节不保才好……

第0675章 伴驾

景兴六年五月间,大秦景帝下诏改元“咸宁”,景兴六年这一年,也就成了咸宁元年,毋庸置疑,改元是了不得的国家大事,年号的变更,使华夏历史上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年号,也使得历法有些混乱,远不如后世历法那么简单明了。

但在这个时代,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每一次年号的改变,都昭示着一个国家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比如开疆拓土,比如鼎革旧政,又比如国家中兴,等等。

而对于如今的大秦来说,自平灭后蜀以来,皇帝陛下便已有了改元的念头,之所以一直拖延到现在,不过是因为战后诸事繁冗,朝廷上下忙碌一片,实不宜行那改元之事,但到了景兴六年,朝廷政事终于渐渐缓和了下来,皇帝陛下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决定改元。

这不但是昭示着一个新的开始,而且也有夸功的意味在里面。

不过话说回来,改革年号虽是国家大事无疑,但实际上,改元之事对于大秦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既定的朝廷政事不会因为改元而有所变更,而延及到百姓身上,就更无所谓了,是景兴还是咸宁,对于百姓来说,不过是年头算起来有些麻烦,再多的影响也没多少。

而对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从改元的这一天开始,凑折什么的落款就得注意了,若是不小心还按照旧有年号写上去,碰上皇帝陛下或中书重臣们心情好,到也不算什么,但要真较真起来,却是免不了吃挂落,轻则训斥,重则丢官罢职也是有的,所以不能不慎重。

不过朝堂上永远不乏聪明之士,从景兴到咸宁,年号中的每一个字眼都透着别样的味道的,比如说景兴两个字,当今陛下未登记之时,便赐号景王,所以初登基时,年号中有个景字,而景兴的意思就再明显不过了。

到得现在改元咸宁,什么是咸宁?只抠字面的意思,谁也明白,咸宁咸宁,暂时安宁,这不但清晰的显示出了今后几年大秦的方向,也稍微流露出了皇帝陛下的勃勃野心,几乎是明白的告诉大秦臣民,安宁是暂时的……

对于朝臣们来说,这绝非是字面功夫,像正德一朝,皇帝陛下力主朝政平稳,所以主政三十年,却从未曾有改元之举,到了儿子这里,却只五年余,便改了年号,可以说,主政之风是截然不同的。

而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便能摸准今后的脉络,就像是后世的新闻联播,平民百姓瞧着腻歪,但官场中人却瞧的津津有味儿,因为那里有许多关乎他们前程的政治风向,只有咂摸准了,在应景的时候,才能站对位置,才能更好的进步,这里面的学问多着呢,非是身处其中,自然也就无法品咋其中三昧。

……

“咸宁,咸宁……这一晃,就已经是十年了啊……”

落日余辉洒在连绵的宫墙上,反射出淡淡的金光,让这威严所在又添了几许别样的风姿,赵石高大的身形立在宫门不远处,喃喃的嘀咕了几句。

自三月里入宫陛见之后,情形就变了许多,隔三差五,皇帝陛下就要召他入宫伴驾,而他这里,也有意的开始断断续续参与朝会,皇帝陛下的恩宠总是变幻无常,但也逃不过群臣的眼睛,所以这两个多月以来,朝会之上,得胜伯,羽林中郎将一旦出现,便很是引人注目。

加之三次有得胜伯参与的朝会,总会有那么一次两次散朝之后,留下年轻的大将军,随驾入宫,许多朝臣羡慕之余,却是明白,看来得胜伯虽说去了羽林中郎将那等的闲职,但这恩宠却是越来越盛了啊。

不过得胜伯的来历没人不知道,人家数年间便从一小小兵卒到得今时今日之地位,功劳虽也不小,但若没当今陛下宠信,一力简拔,哪里有得胜伯今日?

所以啊,这恩宠就不必说了,而今这等景象也不必太过大惊小怪的,到是和得胜伯素有间隙的另外一个陛下心腹之臣,好似不知不觉间,落后了一步,估计心里正难受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