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悍交出张闿等八十余凶手,曹军退回泗水以北,放弃攻略下邳。这就达到了马悍的目的,他可不指望就凭张闿这几十个人头,就能阻止曹军攻略徐州,但没想到曹操却给了他一个惊喜。
“操已晓喻徐州使者,元凶成擒,三军怒焰已平,若陶恭祖允诺条件若干,操可退兵,班师返兖。”
自曹操举兵讨伐以来,陶谦这边先后派出了五拨使者,前往曹营请罪,结果或被驱逐,或被扣留。当曹操萌发退兵之意时,只需提来被扣的徐州使者,轻描淡写几句,就足以令使者狂喜拜谢而去。
“此诚惊龙之功也。”曹操大笑着执马悍之手,直接送上一顶高帽,热忱得不得了。曹操是很愿意将这个功劳送给马悍的,反正这个人在这呆不长,就让他载誉而归又有何不可?总好过让刘备、田楷之辈沾便宜。
马悍不动声色抽回手——再握下去他不敢保证自己能否控制得住,将这个大枭雄的手掌捏碎,再一击穿心的强烈杀欲。毕竟机会难得啊!
马悍并未被曹操的恭维弄昏头,这是自己的功劳么?是,也不是。准确的说是适逢其会,再加上一点运气而已。
曹操与陶谦,其实都已筋疲力尽,都想罢手,只是他们之间的这个结勒得太死,无外力很难解开。马悍的意外出现,就像一把从天而降的利刃,用一种最简单干脆的方式,直接劈开“死结”。
徐州僵局,迎刃而解。
曹操一打徐州,内因缺粮,外因复仇借口已消,不得已而退兵。
马悍,成为意外的赢家。
第136章 做好事,要留名(上)
兴平元年二月初,春寒料峭,而徐州军民已提前感受到春意来临。就在这一天,压在徐州军民头顶近半载的巨大阴影——屠夫曹操,终于走了。
曹操提出的三个要求:赔礼谢罪、赔偿军费、驻军阳都(徐州以北)。陶谦全部予以满足——只要能送走这个瘟神,就算再多三个条件,都得答应啊!
曹军缺粮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一得到满意答复,曹操立即拔营西归,留下曹仁别部暂驻彭城,一为监视徐州,防其追袭,为全军断后;二是对徐州方面施加压力,利于赔偿尽快到位。俟全军安然返回濮阳,同时赔偿到位后,曹仁别部才会撤出彭城,到那时,曹军才算是真正撤离徐州。
曹操临走时,盛邀马悍率部前往陈留作客,促膝长谈,但被马悍谢绝。曹操再提出愿向朝廷奏请,调他来兖州,这就明确招揽之意了。亦被马悍婉拒。这让近来风头无两,自我感觉良好的曹操在遗憾之余,也很是不解:辽西那旮旯一个穷蹙的骑都尉,何如兖州此中原胜地之骑都尉?何必栈恋不去?莫非我曹操还比不得那公孙升济?
曹操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还来自于一位袁军重要将领的归附,此人便袁绍麾下骑都尉朱灵。当初袁绍所派来协助曹操攻徐的三营人马的将领,在完成任务后自然要归建,结果大部分都回去了,唯独只有这个朱灵,认为找到了明主,率所部留了下来,改弦易辙,弃袁投曹了。
事实上曹操已将所有袁军将领挨个全拉了一遍,结果只拉到了一个朱灵。并不是说曹操笼络的手段不行,阿瞒在这方面很有一套,极善于折节下交,笼络人心,这从他初见马悍、赵云时的表现就可看出来。曹操之所以能把朱灵拉到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灵是一个孤家寡人。
这话怎么说呢?朱灵,清河国鄃城人,初为袁绍部将。界桥大战前,清河人季雍以鄃城背叛袁绍而投降公孙瓒,公孙瓒遣兵往守鄃城。袁绍派朱灵攻之,但朱灵家人都在城中,季雍便将朱灵母弟置于城上,诱呼朱灵。朱灵望城涕泣道:“丈夫一出身与人,岂会复顾全家室!”于是力战拔城,生擒季雍,然而朱灵一家皆死。
三国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家人为质。有质则不易叛,无质则容易反。有三个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朱灵,因无质于袁绍之手,故而主动归曹,一去不返。
同样是袁绍的部属,沮授。在官渡之战被擒后,曹操待之甚厚。沮授则因族人尽在邺城而未降,并且还想方设法逃归,最终惹怒曹操而丧命。
张绣,降而后叛,非但差点要了老曹的性命,更折去曹操一子、一侄、一猛将,深刻影响了曹魏的历史。事后,曹操检讨此事时,曾说他最大的失误,就是为了安抚张绣,没有以其家人为质。并向部下表示,以后再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曹操之所以对马悍、赵云使那么大的劲,就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没有家人在襄平为质,而且驻地远离襄平,又属别部,自成势力,去留随意。这点跟刘备在公孙瓒阵营的情况很像,附属关系比较松散,说走就走。
这么有机会拿到手的两个英才,却不为所动,比那战将朱灵还难搞掂,这确实让曹操很不解,也不知道这两人图个啥。时人莫不想在乱世寻一明主,这二位怎么满不在乎?这令刚被朱灵赞为明主的曹操颇受打击。
临别之际,曹操很是不舍,又想执手(这是曹操笼络人的三板斧之一),却被马悍不露声色拱手避过。曹操不引为意,叹息道:“恨不能与君共成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