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页(1 / 2)

如果没有马悍,东莱,原本是不战而弃,丝毫不足以成为袁谭的阻力。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东莱竟成为袁谭统一青州的最大障碍。

袁谭已占领了平原、乐安、济南、齐国等一郡三国,就剩下北海与东莱了。对于东莱,袁谭已得到父亲提点,暂时不能碰,但对于北海,袁谭一直虎视眈眈。只是碍于东莱的强势,不好下手而已。

建安元年夏季的辽西叛乱,给了袁谭一个绝好的机会。

东莱原有驻军四千,其中有一千是渤海军分部,为水军,驻于牟平;三千步骑,二千为正卒,一千辅卒,驻屯于掖国,距离北海国治所都昌,不过百余里,但有所需,朝发夕可至,是为孔融之最大倚仗。

东莱四千兵马,北海三千六百余兵马,合计七八千人马,这样的强力阵容,仅有不到五千人马的袁谭除了暗暗咬牙,别无他法。

由于辽西之乱,东莱输送了一千五百步卒,兵力锐减一半(渤海军为水兵,不计入其中),实力空虚。当袁谭获悉这情报后,眼睛亮了。

袁谭所顾忌者,无非辽东而已,至于孔融那点人马,他还不放在心上。

袁谭有两个心腹,曾被后来的青州别驾王修指为奸佞,一个是华彦,一个是孔顺。此二人都是当地豪强,其中孔顺与孔融还有族亲关系。

华彦察颜观色,眼见主公心动,当即进言:“眼下辽东内乱,无力他顾,东莱兵力锐减,此时正是出兵北海的天赐良机。”

孔顺也道:“太史慈守着大小十几个粮仓,自顾不暇,未必敢来。如此,北海可下,而东莱的粮仓……既已到嘴边,何时吃下,端看大将军之心情如何而已。”

袁谭听得两眼发光,只是还有一丝犹豫:“我军与马骠骑毕竟有粮秣协议,倘若直接与东莱发生冲突,会不会引起大将军不满。”

华彦道:“不会,我们没有直接进攻东莱,若有冲突,那也是东莱向我们挑衅。此中道理,大将军不会不明。”

孔顺捋着山羊胡子,眯着眼笑道:“吾有二策,可令太史慈坐困东莱,不敢西进。”

袁谭大喜,合袖致礼:“请先生赐教。”

孔顺慢条斯理,手挥麈尾(与孔融一个德行)道:“一、我军可再征召数千役夫入营,形成兵力优势,以慑东莱,威压北海;二、可请季礼先生对太史慈责以大义,施以威吓,令其不敢妄动。”

袁谭击节称善:“吾得二位贤士,何愁青州不平,大业不成。”

六月中,袁谭发布征募令,向治下强募征兵,一时之间,举州怨声载道。袁谭初掌青州,因其显赫身份,加之年轻有为,曾被青州民众寄予厚望,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急功近利,不擅处理内政的短处渐渐暴露,民心大失。而此次大肆征兵,使之暴政之名,举州皆闻。

看看袁谭的军队都是怎么招募的——当时下去募兵的官员收了谁的钱就免了谁的兵役,没钱给的就抓去当兵,以致家里穷的都躲到荒郊野外。募兵的官员就带人去抓,像打猎一样(《九州春秋》载“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

这样的士兵上了战场也不会尽力,人再多也没用。但就是这样的军队,却打得孔融闭城不出,最后抛妻弃子,仅以身免。

袁谭与孔融不是比谁强,而是比谁弱。

如此折腾月余,得兵三千,袁谭军力阵容暴涨至八千,足以威慑东莱,并对孔融形成压倒性优势了。

八月中,酷暑刚过,袁谭就迫不及待纠集了刚训练两个月的新募之军及麾下兵马,除留下一千余卒守备,亲率七千大军,兵临乐安国与北海国交界——灌亭,扎下大营。与五十余里外的都昌,只隔着一条溉水。

北海之战,即将打响。

……

太史慈时任为平东将军、领东莱太守,在整个辽东集团排名第三,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东莱这个地方,三面皆海,四面无敌,怎么看都像一个世外桃源。但它对辽东集团而言,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枢纽。它是辽东快速进入中原的跳板,同时也是连接辽东与雒阳之间的纽带,更是辽东兵粮南输的唯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