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2 / 2)

想来也是,马腾因为马悍的缘故,如今又是镇西将军,又镇守武都,又得封侯,而且各项军资都向马家军倾斜。同为西凉军阀的韩遂哪能不眼热?如果不是马腾压着,他早闹起来了。

当然,大闹没有,小闹还是不可免的。朝廷对西凉军阀特别敏感,一听闹事就格外紧张。于是,熟知西凉事务,本身又是西凉军一员的贾诩,就被派往长安调解。

贾诩不在,那郭嘉呢?

马悍根本没问,因为在回雒阳路上,他已经见过郭嘉——八月正是郭氏家主祭日,郭嘉回阳翟扫祭去了,估计最少得八月底才能赶回。

好吧,两个谋主都不在,只有自己来决断了。好在此事并不复杂,决断不难,无非就一个打字。无论是张杨占河内,还是曹操夺河内,马悍都有信心,将他们打出去。

跑了一趟徐州,回来后还稍上了一个豫州。马悍此行,收获颇丰,朝中好评如潮。这头一件事,就是向天子复命,同时,也将正式向天子请调龙狼军出征。虽然这支军队是他的,但眼下已打上天子亲军的标签,那么请示征调就是必须的手续,这是对朝廷也是对天子的起码尊重与维护。

上朝之前,马悍先去探看了万年公主,公主的身子已经很明显了,产期大概就是近两个月,此外甄沁与甘梅也会在三个月后预产。马悍估计届时正是冬季休兵时节,应该会有时间陪妻妾,并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女降生。

在前往崇德殿的御道途中,不时有官员上前,向马悍行礼问安,马悍一一含笑而应。说实话,这些官员中,他几乎近半不认识,包括好几个银印青绶的二千石以上高官。看来,这小朝廷已经逐步走上正轨,恢复了往日威信,应辟为官的士人,也渐渐增多。

快走到龙尾道,即将登殿时,马悍见到一位老熟人,不等对方招呼,就一脸笑容上前行礼:“仲豫先生,多日不见,近来可好?”

这位熟人,嗯,正是曾为马悍推荐郭嘉的荀悦荀仲豫。

荀悦眉眼俱笑,显得十分开心:“甚好,多谢马君引荐。”

看来这位隐逸半生的名士干得很开心啊。马悍也为之高兴,随口问道:“先生目下就任何职?”

荀悦答:“太史令。”

马悍哦了一声。太史令这官不大,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不过有机会接触大量皇家典藏,便于著书立说,倒是很合荀悦,难怪看上去心满意足。不过,在与荀悦在接下来的对话中,马悍才得知,荀悦的开心,不光是这个缘故,还因为他参与了蔡琰的北邙蒙学的组建,目下应聘为座师之一。

马悍隐约记得听到过鹰眼汇报,由于有自己的支持,食宿免费,蔡琰那所“农村小学”越办越大,方圆百里,许多贫家孩童都送了过来。或许这些人家不过图能得一口吃的,不至于挨饿,读书什么的倒是其次,但客观上却是支持了义务教育。

学童多了,师资自然就紧张。于是蔡琰便拜会其父故交诸儒,请求支持,倒也得到不少援助,荀悦便是其一。

二人边谈边走,步上云台,忽然荀悦向台上聚集在一起的一群官员中某人招手:“公达,来来来,这位就是你常问起的骠骑将军马君。”

应声而至的是个年约四旬的中年,一袭青衫,身量中等,皮肤白暂,须发黑亮,双目极为有神,脸上总带着若有若无的淡淡笑意。中年人走过过,先向荀悦致礼,再向马悍行礼:“议郎荀攸,拜见将军。”

马悍这一路走来,笑脸相迎而拜的人实在太多了,早麻木了。听到对方的介绍,只是下意识礼节性点头,过后才省过味来,失惊道:“你是……荀……呃,荀公达?”

荀攸在三国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顶级谋士之一,马悍岂能不知,骤然得知这位大能站在自己面前,差点脱口而出叫出人家的姓名,那可就失礼至极了。

荀攸尚未说话,荀悦便已大笑:“马君也听说了陈长文的点评么?”

陈长文便是陈群,他曾评议荀氏当代俊杰,有“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无对”之语。

马悍微笑,他当然不是因为陈群的什么点评才对荀攸另眼相看,否则,岂非是更重视荀悦(仲豫)了。实际上,荀门才俊中,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只有一个荀文若与一个荀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