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页(1 / 2)

“慢!我怎么看她这么眼熟啊!”后面的少年走了两步。揉揉眼睛,失声叫了出来:“您不是沈小姐吗?”

“你认识我?”沈青烟吓了一跳。

少年挠了挠头:“沈小姐,您忘了啊,在广宁马市的后,我们跟着张大人见过您的。”

“马市?”

沈青烟突然失声叫道:“你们是那些小乞丐?”一句话出口,她也吓住了,当初的小乞丐,怎么几个月就成了威武的少年士兵!简直就是丑小鸭成了白天鹅,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正在这时候,大路上也是一阵吵嚷之声。乔铁山带着一些巡视田地的老农,正好和张恪撞在了一起。

张恪看到了满眼的绿色,也顾不得装病了,跳下车,越看越高兴。

“乔大叔,你先和我说说水稻怎么样了?”

乔铁山也乐得说说粮食的事情,张恪离开之后,播种的时间差不多也到了。所有人手全都动员起来,在几个南方发配过来的农民指挥下。完成了插秧。耕种的那些天,乔铁山不论白天黑夜全都守在田埂上。

直到插下去的稻苗扎根泥土,嫩绿的叶子开始快速的蹿起,乔铁山才终于放下了心。

“永贞。今年一共中了八千七百多亩水稻,长势非常好,到了秋天丰收,来年再多种几万亩。就挨不着饿了!”

张恪欣喜地点点头:“铁山叔,有把握丰收么?”

“当然有了,那几个南方来的老农都说了。用咱们的办法育秧,差不多抢了半个多月的农时,在七月末八月初水稻就能成熟,按照往年是八月中秋才落霜变冷,时间上绝对能行得通!”

乔铁山笑道:“永贞,你不知道啊,咱们把水田种上,周围的人都疯了,几乎天天都有人跑来偷看,还有人偷拔稻苗,拿回去琢磨,我就不信这么帮人能琢磨出名堂来,哈哈哈!”

的确入乔铁山所说,大清堡的耕种的确吓坏了不少人。

种田的方法上千年也没啥变化,南稻北麦,可是偏偏大清堡玩起了花样,不光在辽东种上了水稻,还种了另一个新鲜玩意,那就是玉米!

同样,玉米也采用了提前催芽的技术,也就是用水浸泡种子,让种子提前发芽,然后再种到地里。缺少水源的旱地,陡峭的坡地,全都种上了玉米。

临近的农民,甚至不少地主都对大清堡这种做法嗤之以鼻。种田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规矩,那是想改变就改变的。他们都瞪着眼,等着看笑话。

哪知道,结果全然出乎他们的预料。

播种下去之后,正好赶上了一场小雨,两三天时间玉米的嫩芽就冒出来。眼看着蹭蹭地蹿起,长势喜人。

看看别人的庄稼茁壮成长,再看看自己田里低矮的麦苗,顿时羡慕嫉妒恨就填满了心头。

有人甚至传说张二郎得到了天赐的神种,能不愁吃喝。偏偏有人就相信了,竟然跑来偷到小苗,想要沾沾神气!

一天夜里,竟然差不多丢了半亩地的稻苗,乔铁山气得暴跳如雷,不得不派出士兵,每天巡视庄稼,只要遇到偷盗的,一律鞭子伺候,打得皮开肉绽。

听完介绍,吴有性忍不住老脸通红,愧疚地说道:“都怪在下无知,见到辽东的水田就不免好奇。真是没想到,张大人还懂种田的学问?”

吴有性不能不吃惊,这些天和张恪聊天,经常听到奇谈怪论,天文地理,数术医学,经商打仗,海外逸闻,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老吴都有心学学华佗劈开这家伙的脑袋,好好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

张恪感到了不善的目光,只能尴尬笑笑,还是赶快转移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