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页(1 / 2)

有此种种优势,不立刻出兵,简直对不起老天爷的恩赐。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张恪在奏折最后说道:“臣虽残病之躯,然则不惜一死,尽忠大明,上报效皇恩,下解救黎民,愿在长生岛督师北伐,不光复故土,绝不会师!倘若微臣不幸殒命沙场,其余诸将当戮力同心,共谋光复大业,不复辽东全境,耻为辽东儿郎!微臣之心,可鉴日月。恳请吾皇,体查微臣拳拳之心,臣不胜感激涕零。”

进了京城,就等于是陷到了泥潭里,别想再抽身了。张恪岂会上当。

为了迫使朝廷屈从,张恪动员大量的人手,洪敷敎,包括姐夫邓文通,他们一起散播言论,影响舆论,抬高士子们的热情。

比如说“老奴死了,建奴就是一盘散沙,应该乘胜追击。”

“辽东百姓哀嚎哭求,翘首以盼,王师驾临。”

“建奴残暴不仁,奴酋每日生啖儿童三个,同胞骨肉沦于地狱之中,终日嚎啕哭泣。”

……

种种言论汇集起来,无非两句话,“大明该出兵!”“建奴不难对付!”

文人历来都是容易忽悠的情怀党,梦想着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知道建奴如此可恶,百姓如此可怜,又恰逢大胜,士气高涨。他们聚集在一起,写万言书,上奏朝廷,请求尽快出兵解救辽东黎庶。

他们一动,那些言官也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有给事中上奏,甚至说要给张恪开府建牙的权力,直接任免官吏,选贤举能,一鼓作气,荡平辽东。

而就在此时,另外一份奏折也送到了天启的面前,上奏的人同样分量极重,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帝师孙承宗。

孙老师出关两个多月,四处调查走访,体察民情,军情。

经过一番酝酿,终于拿出了他的大作。

在奏折里面孙承宗极力主张反攻建奴,不过他的方向和张恪不一样,孙老师建议在大凌河和三岔河之间修筑城堡五十座,烽火台,墩堡若干。构筑防线两百里,囤积精兵十五万,择机攻取辽沈,毕其功于一役。

孙老师的奏折完美体现了三个大字,大格局!大规模!也包括大消耗!

如此工程,没有千万白银是别想做出来……

第三百五十六章 海盗头子

如日中天的张侯爷和督师大学士孙老师一前一后,提出了自己的平辽方略,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如何平辽成了朝廷最热闹的一个话题。

不光是朝堂议论纷纷,在野的士人更是指点江山,就连普通老百姓都毫不例外,说不上三句话,保准提到如何平辽,不说这个,就仿佛没有见识一般。

相对朝野的热情,内阁,司礼监作为大明的决策中枢,却是沉默不语,一点动静都没有。

三位大学士照常办公,处理公事,唯独对张恪和孙老师的奏折留中不发。

欢庆野猪皮被干掉,顺着民心士气暴涨的时候,推行平辽方针,光复失地,正是应有之意。就好比一个乐章正演奏到高潮,突然停止。

攒足了力气,打在空气上,这是要闪腰伤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