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页(1 / 2)

京城局势真的到了这个地步?

一旦天启驾崩,崇祯继位,东林卷土重来,大明朝只怕连一点救都没有了。就算建奴的问题解决了,可是中原各地起义不断,虽然都及时扑灭,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出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起义。

以辽东如今的情况,除了辽西等地好一些之外,其余的当真是千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当务之急就是赶快恢复辽东元气,大量移民,精炼士兵,囤积粮草,等待时机。

朱明王朝已经维系了二百多年,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只要不是建奴抢走,落到自己的手里,说不定会更好!

野心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时势造英雄,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整整一夜,张恪都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如何才能把握住敏感的时机……

就在崔呈秀他们到辽东的十天之后,京城又派出了第二波的钦差,带着天启的圣旨,一路狂奔到了奉集堡。

“恭喜国公爷,贺喜国公爷,圣上下旨意,加封您为安东王,还请国公……额不,是王爷,赶快接旨吧!”

崔呈秀满面春风地前来送信,可是四下一看,张恪却不在了。

第四百九十九章 浑河边的祭祀

“崔阁老,不知道平辽公何在,快请他来接旨。”

说话的正是刚刚赶到辽东的钦差杨景辰,此人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初熟翰林编修,此后一路升迁,从左春坊到詹事府,再晋升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标准的清流升迁路线。

除了礼部之外,别的各部都没有干过,也没有地方经验。按照道理怎么也轮不到他跑到辽东。可是偏偏张恪光复辽东这件事情太大了!

大到超出想象!

义州兵出兵之时就有必胜把握,更何况还有很多土地没有收复,张恪就没急着大肆庆祝,还督促着人马一面进军,一面恢复秩序,安抚民生,处置汉奸。

对于京城,乃至整个天下来说,从建奴手里抢回辽东,一雪耻辱,是多少年没有的特大喜事。

确认了情报准确之后,从广宁,义州,到山海关,再到京师,向南波及山东,两淮,江南,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热烈庆祝的人群。

百姓们燃放鞭炮,舞龙舞狮,各地的茶馆戏园子全都爆满,几乎所有人都在说着辽东,说着张恪!

平辽公的大名四海皆知,无人不晓!多少人说起来都竖大拇指,赞赏一句:生子当如张永贞!

就算是最挑剔刻薄的士人,这一次都对张恪赞誉有加,各地的乡绅名流一起联名上万言书,提议破格封赏张恪。

国公之上的只能是王爷,更何况当年张恪还和天启有过约定,不光复辽东,就不受王位。

如今辽东恢复,封王就成了必然。

当然王爷也是有分别的,朝廷有人提议要封一字王,也就是亲王,可是经过一番争论。还是决定封为郡王,礼部商讨了三天,弄出了一个安东王的封号。

为了表示对张恪的尊重,天启特意下旨,派遣礼部侍郎杨景辰前来询问张恪的意见,如果没说的,立刻封王,并且让张恪进京,午门献俘,接受丹书金券。如果对封号不满。再进行更换。

可以说天启的安排还算贴心。可是杨景辰到了奉集堡之后。竟然扑了个空,张恪不在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