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页(1 / 2)

“琰儿,那你觉得一个领袖该做什么?”

“把百姓组织起来,然后信念坚定,直到胜利!”

“哈哈哈!”张恪终于仰天大笑,欣慰地摸着张琰的头。

“好孩子,你明白了就好,以后的战斗越来越看国力的较量。什么女真兵满万不可敌的鬼话就是放屁,很不凑巧,我中华就有取胜的绝对力量!”

……

张恪登上护国的第二年,广西桂王朱由榔在党羽的拥戴之下,登基称帝,想要凭借西南和张恪周旋。

大将吴伯岩率兵南下,攻破桂林,一路追杀,朱由榔丢盔弃甲,逃到了安南境内,苟延残喘。吴伯岩有心继续追杀,不过却被张恪叫停了,因为更大的战斗开始了。

经过长期筹备,张恪在九边调集了二十七万士兵,外加牲畜十五万头,组成庞大的远征军团,分成三路,猛扑草原。

中军由张恪率领,会同喀尔喀部,兀良哈部,东土默特部,总计人马超过三十万,一路碾压,敖汉和奈曼两部率众数万,投降了张恪。

这两部投降非比寻常,他们是汗庭的坚定支持者,随着他们的投降,林丹汗的统治基础已经瓦解。林丹汗不敢和张恪硬拼,只能带领插汉部主力,携家带口,向着大漠以西撤退。这是一场注定悲剧的大迁徙,十几万的部众,根本走不快。

偏偏冬天来得又比往常都要早,漫天的飞雪,将草原染成了白茫茫的世界,每天从宿营地离开,都会留下不少尸体,吸引来大量的草原狼群。野狼吞食死尸,并且学会了跟随人群,轻易获得食物。

战争对于张恪来说,已经变成了接收俘虏和战利品的旅行。就在过程之中,林丹汗派遣使者,送来了传国玉玺和108卷《甘珠尔经》,这两件东西被林丹汗视作保佑他的法宝,能召唤祖先的英灵,帮助他脱离困境。

经过连续的失败,林丹汗对祖宗已经没了信心,转而祈求张恪的饶恕。

张恪大方收下了两件宝物,只是他的大军却没有丝毫停顿,经过一个冬天,林丹汗身边只剩下可怜的几千人,狼狈退到了漠北。大明一直没有解决的北方祸患基本铲除。

携着天大军功回到京城的张恪受到了热烈欢迎,十余万民众夹道欢呼,瞪着闪亮的眼睛,看着缴获的战利品,拍手称快。

短短三年时间,从西南到西北,帝国的疆域超过了明朝鼎盛时期,南北各省的代表齐聚京城,登基大典已经迫在眉睫。

第六百二十八章 北极熊

皇帝的登基大典迫在眉睫,可是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还没解决,那就是帝国的约法。张恪早就说过,要君权民授,登基之时,他要对着约法宣誓,可是这部法律却迟迟难产,让不少人愁白了头。

事实上自从三月份以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包括海外的属地,全都共推出各界代表,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百,包括军队在内,全都选出人员齐集京城。

六七千名代表,加上助手和侍从,另外有恰逢恩科,还有数万的学子,都赶到了京城,人员之多,远远超出了京城的承受能力。

为此张恪不得不下达命令,将一半的人员暂时安排到天津,正是这个安排,使得人们迅速分成了两个派别,针对帝国约法展开了空前的辩论。

作为商业新兴城市,天津聚集北方大半的商人,他们联合商界代表,还有心学士子,主张帝国约法要保护私有财产作为核心,要按照对国家的贡献,给予不同的权力。简言之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照纳税的多少分配权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少数豪商巨贾能够获得更大发言权,进而左右朝局,影响帝国走向。同时他们还要求支持海外扩张,支持工业发展,用帝国的军队开拓市场,林林总总,一共一百多条。

和他们针锋相对的人是帝师洪敷敎。

洪敷敎的核心主张是君权民授,此民乃是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人人生而平等。帝国的权力是所有百姓权力的让渡,作为帝国的执政,必须对所有民众负责。这种主张自然得到了农民和军人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