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页(2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419 字 16小时前

温体仁没想到周延儒连这种事情都知道,一张脸气得通红,怒喝道:“周延儒,你血口喷人!卢象升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你却污他为安禄山、史思明,国家的事情,都坏在你这种奸佞手上。”

两人开始激烈的争吵起来,崇祯皇帝只感觉一阵头疼。好好一份大捷报,最后却变成这样,这又是怎么了?

揉了揉隐隐发涨的太阳穴,不理睬相互攻击的温、周二人,崇祯皇帝问杨嗣昌:“杨阁老,你接着说下去。”

杨嗣昌一脸平静,只说了一句话:“贼军远在河南,而建奴却在踹天子家门。”

崇祯一凛,猛地挺直了胸膛,道:“周延儒。”

周、温二人立即闭上了嘴巴。

崇祯:“拟旨,命卢象升立即北上就任宣大总督。命天雄军、宁乡所有功将领率部进京参加献俘大典。至于南方剿局,依照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法,由各地巡抚、总督协剿。”

“是,陛下。”

就这样,转了一圈,历史又回到了真实的原点。

第0274章 诛心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滁州大战之后,农民军受损巨大,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农民军就是一群因为吃不起饭而聚集在一起的流寇,这个时期的农民军根本就没有任何政治理想和战略目标,也不过是走一地吃一地,混一天算一天。

被卢象升打得灰头土脸之后,都动摇了。于是,滁州大战之后,大量农民军头领接受了朝廷招安,解散军队,做起了明朝的官员,就连势力最大的张献忠也接受了招抚。

只少量如李自成等巨寇,带兵躲进了河南南方山区打游击,并流窜到陕西和河南交界一带混日子。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杀向河南。

当时,卢象升正催促着各路兵马进山围剿。按说,以他的军事才华,明朝剿局形势又是一片大好,再加上一把劲,最多一年时间,整个农民军都就被他彻底扑灭。

只可惜后来因为北方战事吃紧,崇祯皇帝逼不得以,只得将这个明朝最能打仗的统帅从南方调回宣、大一线,主持京畿地区军务事。

后人读史每每看到这一节时,都扼腕叹息:假如当年崇祯没有将卢象升从南方前线调走,贼军也不会死灰复燃,而卢象升的天雄军也不会因为受到诸多掣肘全军覆灭京畿地区,就连卢象升也死抗清战场上。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历史或许是另外一番模样吧?

孙元当初劝卢象升不要急着北方,也是基于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他想试试,看自己这个穿越者能不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如此,不但能够改变大明朝的命运,也能改变卢象升的个人命运。

只可惜,历史固有的惯性实在太大。即便因为孙元而发生一些小小的变化,但依旧固执地回到它本来的轨迹。

北京,西苑之中,经过杨嗣昌、温体仁、周延儒这么一闹,滁州大捷,生擒高迎祥的天大喜讯也仿佛冲淡了许多。

又议了半天,崇祯皇帝感觉有些疲倦,就道了乏。

众内阁阁员,这才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