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页(1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431 字 9小时前

“武定伯你说得是。”

听到孙元喊自己的爵位,刘宇亮更是得意,呵呵地笑着,满面都是红光。

孙元见刘老头一副膨胀到飘飘然的模样,心中气恼。他和刘宇亮一张床睡了几个月,早就无话不谈,在他的面前说话也没有什么好顾及的:“刘相当初说举荐我为宣府总兵官,本来孙元以为以我的身份的地位还不至于出任如此重要的官职。现在可好,皇帝竟然许了,这下可麻烦。”

刘宇亮:“太初,你也太小看自己了。以你的功绩,宣府总兵官怎么就做不得了,还有谁能比得过你?”

孙元:“刘相谬赞,既然刘相早就料到这一点,为何还要举荐我做宣府总兵官。这个官可不好当,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人给暗害了,只需建奴在入寇一次。”

“看来太初你是急了。”

“末将是有些着急,末将早就说过想回老家。朝廷就算想用末将,到时候我孙元再带兵入卫就是了。”

“你啊你啊,虽然读过几年书,可终归不是读书人修养不过,胸中却少了一分静气。”刘宇亮指着孙元,道:“你急,只怕杨嗣昌比你还急。宣府可是他花了大力气才换成了他自己的人,宣大总督陈新甲是他的心腹。听人说,新任宣府总兵的人选,杨阁老也酝酿已久了,怎么可能因为你而坏了他的大局。”

刘宇亮侃侃道:“天子说不日就有恩旨下来,可圣旨一日不下,这事就当不得准。就算下了,也有可能被内阁封驳换回去。按照国朝制度,如此重大人事任免,需内阁、六部商议才能实行。”

“太初,说句实在话,无论是才干还是精明,杨嗣昌都强过你我吧?”

孙元点点头:“确实,这种庙堂之争,我等是斗不过杨嗣昌的。”

“那不就完了,此事自然有杨阁老操心,咱们费这个精神做什么。”刘宇亮笑了笑:“如果老夫没猜错,陛下的恩旨可是颁不下来的。到时候,老夫再退而求其次,举荐你做扬州镇总兵官,为了另立一镇。”

孙元一呆,然后一琢磨,顿觉刘宇亮之言大为有理。是啊,如今自己和杨嗣昌一派都在同时用力不让我孙元做宣府总兵,光皇帝一人同意,又管得了什么用?

这么一想,他心中顿时松快起来:“还是阁老说得是,末将也是糊涂了。”

刘阁老哈哈笑道:“你的宣府总兵官一职不用去争,可老夫却想和洪老亨争一争蓟辽督师。”

“啊,蓟辽督师?”孙元瞠目结舌。

私交归私交,在心目中,孙元也在心目中将刘老头当成自己的忘年交。可对于这个老头的能力,他还是很不以为然的。在他看来,刘宇亮唯一的优点就是会做官,至于做事的能力,那是半点也无。无论是为政还是带兵,都是撒手不管,混一天算一天。这样的人,做好好朋友还算不错,真若让他独当一面挑重担,不但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国家。

相比之下,洪承畴这人虽然不堪,可能力却非常突出,比刘宇亮更适合做蓟辽总督……不对,两年以后的松锦之败不就是这个洪亨九打的吗,到最后,他还可耻地做了汉奸。如果换成刘宇亮,就算什么都不做,纯粹当个摆设。只需让所有的军队都收缩进城中死守,也好过被清军全歼啊。

如果换刘宇亮总督辽西军,历史说不定会发生改变。

这个时候,孙元突然又犹豫了。

“怎么,太初觉得老夫不适合做这个督师蓟辽吗?”刘宇亮笑道:“老夫可是同太初一道打了几个月仗的,不是吹嘘,在内阁中,单就知兵,未必就逊色于杨嗣昌,且他杨嗣昌也没有亲自带兵上阵厮杀过,这一点却是比不上老夫的。先前献俘太庙的时候,老夫已经向圣上请缨了。”

“没错,老夫在这几个月的征战中,从不插手指挥部队。不过,老夫却以为,这也是我的一个优点。”刘宇亮笑道:“文官统军,武将实施。其实,仗可以由得武将们去打,做统帅的,只需制订一个大的方略,甚至都不用制订,只需用好人,筹备齐前线所需的粮秣就够了。就如我与太初一样,这一战不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洪亨九又算得了什么,他知人善任吗?”刘宇亮想到激动处,就手舞足蹈起来:“老夫已经一把年纪了,在内阁也干不了几年。有生之年,如果能够为国家做些事,能够在青史留名,此生之愿足矣!其实,总督辽西,也不过是守土。守土,不外是选择合适的将领,以宁乡军之法编练新军。到时候,国家若有战事,老夫再招宁乡军去锦州出征就是了。若太处愿意去辽西做个总兵官,老夫可以举荐。”

“别,刘相我还是想回老家去。”开玩笑,做宣府总兵官已是下下策,去辽西,那地方可被盘根错节的将门把持了百年,自己一个外人过去,不被排挤死才怪。

不过,孙元心中还是一动:是啊,如果老刘能够去辽西督师,一他谨小慎微的胆小性格,就算吃败仗,也不会败得全军覆没。而且,到时候,我孙元在南方积蓄到足够实力之后,也可以北上支援。这历史,不就被我给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