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众官并未离去,又聚在史可法的兵部官署商议拥立福王之事。
按照新君登基的程序,得三次劝进。照例,福王要推辞两次,在第三次的时候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需要些日子,但朝廷需要重建,尚需要福王当家作主。在这段时间内,福王又该以什么名义君临天下,却有考究。
这下就热闹了,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不妨仿效南宋高宗称兵马大元帅。又有人反对,说赵构乃是有名的昏君,若是福藩镇用这个官职,将置未来的君父于何地?
这已经是很严重的指责了,当即那人就不服。于是,吵成一团。
到最后,史可法忍无可忍,道:“元帅系官衔,并且无所授。依史某之见,不如直接称监国为好。”
众官这才纷纷点头说好,于是大家决定,先给福王上监国玺绶,而后再登基。
从头到尾,孙元在其中也不过是一个看客,一言不发。主要是,明朝皇帝登基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自己茫然无知,就算想发言,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等一切商议完毕,已是夜里。
孙元就算身体健壮,也有些疲倦,可还是提起精神回到大较场军营。正值关键时刻,还是同军队呆在一起安稳。
次日一早,群臣都改穿绣服朝见福王。
福王站着接受百官朝罢,召百官升殿议事。
大臣面奏劝进。
福王道:“人生以忠孝为本。今大仇未报,是不能事君;父遭惨难,母无消息,是不能事亲。富与贵,是人所欲;贫与贱,是人所恶。但于义来说则不可。”
言罢痛哭涕零,任凭群臣苦劝,只是不允。群臣中也有感动涕零者。
群臣中再劝道:“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臣等不得命不敢起。”
福王推辞道:“东宫及永、定二王,见在贼中,或者可以致之。且桂、惠、端三王皆本王之叔,听诸先生择贤迎立。”
这时各台省言官集体上前跪奏劝进。
刘孔昭急不可耐地当先奏道:“昨者殿下驾入南都,士民欢悦,夹道拥观。即此人情,可卜天意。”
福王仍旧逊谢。见众意甚坚,便命百官暂退,留兵部及内守备进入内廷商议。
片刻,再上朝接见群臣。
文武百官排列两旁。吕大器于庭下面奏,跪呈劝进第一笺。
福王这才传旨:“暂领监国。”
这是百官的第一次劝进,接下来还有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