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0页(1 / 2)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2154 字 12小时前

实际上,小余并不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建奴也意识到人地矛盾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没攻下一地,就大量屠杀百姓,消耗人口。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其中的代表,在建奴最凶残的时期,整个四川被他们屠得只剩几千人。成都府的金堂县在明朝中期有户十万,到顺治后期,只余三户。

人死光了,自然就不存在吃饭的问题,也不担心会有流民做乱了。

历史说穿了其实遵循的不过是丛林法则。

至于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乃是建立在人口的大量消失的基础上。这一点从后来的吴三桂叛乱上就可以看出来,三藩之乱的时候,战争的规模已经很小了。

如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亲点大将马宝,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时,发全境兵马全力进攻,拼凑了半天,也不过五万人马。

这五万人马中还包括辅兵和夫子,真正的主力战兵有一万就算不错的了。

其规模和明末的顺清一片石大战、多铎攻打扬州之战,李自成三打开封,李自成和左良玉朱仙镇大战动则几十万人马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另外,康、乾盛世的另外一个基础是美洲高产作物如土豆、玉米的大量普及。

当然,这种炭水化合物也提供不了多少蛋白质和热量,这盛世的代价是百姓身高进一步变矮,到清末时荣膺“东亚病夫”的称号。

余祥:“刘懋先,今夜某会去高山隘和高一功会面的,你也去。”

第1423章 谈判(一)

依旧是阴沉的黄昏,雪纷纷扬扬落下。

此刻的陕西老家只怕已经是万物萧瑟,在南方,山林已经郁郁葱葱,可这湿淋淋的绿色却叫人感觉更冷。

高一功带着二十个卫兵骑着马来到高山隘,这里前几日刚经历过一场血战,敌我双方各付出了上百条生命的代价。此刻,即便尸体已经抬走掩埋,可路边、山坡上依稀还是能够看到战斗的痕迹。到处都是战马马蹄踩下的坑凼,山坡上有点点黑色的血迹,有的地方还过了火,烧得如同瘌痢头上的癞子。

这种小规模的关卡争夺战或许不算什么,想当初闯军席卷天下的时候动则几十万人马,那才是山呼海啸,浪潮汹涌呢!所以,每日百余人的伤亡很多人都不放在心上。

可现在已经不同,闯营的力量已经衰弱到极处。高一功手头也不过万余人马,还被困在这得不到任何补充的穷乡僻壤。如果这样的战斗再继续下去,只需一两个月,部队就耗光了。

是该找到一条出路的时候,即是为自己,也是为那一万多兄弟。

今日来同那个姓余的官会晤,其实高一功心里也清楚,余祥这是想招安自己。

实际上,对于招安,闯军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想当年,各路义军叛而复降、降而复叛,就跟吃饭喝水一般。只要一遇到困难,大家想的就是先投降朝廷做几天官兵,等过了这一关,再重举义旗不迟。

或许,受招安是如今唯一的出路吧?

不过,自从大顺开国之后,他们已经走上了不归路,再加上朝廷已穷得厉害,明朝弘光政权还会招安闯军吗?

说起来,闯军和是和老朱家结下了深仇大恨的,崇祯帝可以说就是死在闯军手上。这个时候提招安,对于明朝的官员来说那就是政治上的不正确,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宁乡军和余祥哪里来的这个胆子?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清军南下攻陷南京,生擒弘光帝之后,进入长江以南地区,继续扫荡南明军队,就连闯军也在他们绞杀的名单之中。

闯军对于前途已经绝望,只好投降了南明,做了官军。同时,张献忠在死后,余部也加入南明政权,其中还出了李定国这样的名将。

在清军暴风骤雨似的进攻下,在空前的民族大劫难面前,以前的敌人都联起手来,统一战线,艰难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