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页(1 / 2)

神工[校对版] 任怨 3069 字 9小时前

除了褚将军之外,其他人根本不相信。年轻专家拿着已经组装好的一个叶片,仔细一测量,果然是郭泰来说的数字,没有一点差别。年轻专家一愣,接着拿过来第二个,一测量,依旧还是如此,一连测了五个,全都是这样。而就在他测量的时间里,郭泰来已经又完成了七个单独叶片结构的组装。也就是说,光是测量螺钉扭矩的时间,干活的比测量的还快。

“组装的尺寸公差也应该是在10微米之内,不过他们原版的工程师有点敷衍,其中几处的安装并不是那么合乎规范。”郭泰来的话语在他干活的时候就没有停过:“可能是觉得要送到我们国内,所以稍稍的差那么一点点也无所谓。”

当众人亲眼看到过郭泰来随手拧两下的螺钉用扭矩螺丝刀测量居然精准到让人无法置信的时候,就谁都没有再说什么了,只剩下倾听,有时候还会低头记录一下。

“不用记。”郭泰来看到了,直接提醒道:“我已经画完了整套的图纸,连带的安装规范也都做好了,全都有详细的标注,到时候直接带走就行。”

不到十分钟之前,韩院士还在怀疑郭泰来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号称把图都画完了是在敷衍了事糊弄,可是现在,他巴不得郭泰来已经全部弄完了。因为从开始到现在,郭泰来讲的数据,都是之前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摸索出来的一点点经验,可在郭泰来这里只用了一天不到。

十五分钟之内,四个人就看着郭泰来已经开始把第一个叶轮片组装完毕。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最后一个。接下来就是发动机壳体,主轴,几个细轴,连接上一连串的叶片,各种长短粗细的喷油管喷油嘴,按照顺序串联,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工作。

尽管重复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达到装配的精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正常的组装,可以说每安装一块叶片都要测量好多次调整好多次,哪里像郭泰来这么容易?在许多高级工程师眼中需要十分耐心并且小心翼翼的组装工作,在郭泰来的这里,就好像在搭乐高积木一样简单。偏偏他随手搭出来的东西,用各种精细的工具一测量,结果发现比这里能上手的最精准的工具的测量精度还要精准,上哪说理去?

“这些零部件的加工,我们现在的加工能力,也应该可以做出来了。”郭泰来的嘴在干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停下过:“现在唯一差的就是材料了。不过,材料的问题也不是能马上解决的,只能慢慢来。别人能使用五千小时的,我们先用五百小时,别人能承受一千五百度高温的,我们先承受一千三百度,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再来精益求精。而且材料这东西,靠的就是积累。这一点想必几位老师比我更清楚。我也就是在加工和装配上能提供一点帮助,其他的还真帮不上什么。”

褚将军看了看表,从郭泰来开始安装到现在,三个半小时,郭泰来的手始终那么稳定快速精准,没有一点的疲惫,节奏上几乎比那些乐队的鼓手还要准确。只是这一点,全华夏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郭泰来,全军最厉害的战士,恐怕在这一项上也无法望郭泰来项背。高手,不是没有理由的。

不过,郭泰来就站在桌子拼成的平台另一边,手上不停的操作着,嘴里还在不停的讲解着,而对面以韩院士为首的三个专家,此刻早已经没有一点来之前的那种痛心疾首,只剩下谦虚好学的专注,恨不能把郭泰来讲解的全都记录下来,而郭泰来总是提醒他们不用记,他已经写了详细的操作规程。

中间有点不明白的,只要他们开口问,郭泰来立刻就会很详细的解释。韩院士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不假,但是在加工和装配这两项上,连郭泰来的尾灯都看不到。

快到四个小时的时候,郭泰来拍了拍双手,然后指向两边。众人一看,这才发现,平台上被郭泰来拆解的整整齐齐的那些最细小的零部件,此刻全都消失的干干净净。也就是说,全都安装到了面前的这台涡轮轴发动机里面。按照他们全程观察郭泰来的组装过程,没有多出来一个小零件,也没有少一个小零件,恰好。

“其实还是多了。”郭泰来笑着指了指几另外一个平台上放着的小装置:“那几个自毁装置,我就不放进去了。看了这么长时间,饿了吧?走,吃饭去!”

第1355章 安装(下)

韩院士他们是真正的那种研究专家,下午四点多的时候赶到了工作室这边,然后看着郭泰来干活一直干到了八点多,他们三位专家甚至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沉浸在发动机的组装和测量中,别说到点了吃饭,连口茶水都没喝多少。

虽然一见面的时候韩院士看待郭泰来的印象并不友好,但那也是事出有因,因为韩院士他知道这款发动机有多复杂,美国人防范我们有多严密,他担心的是郭泰来一旦把这东西拆坏了,好不容易拿到的一个实体发动机就这么毁了。

也正是因为他研究这个时间足够长,才知道这其中真正的困难。更因为他是从我们国家还贫穷的时候就开始在研究,也越发的知道机会的可贵,更见不得浪费东西的行径。

虽然他当时很明显的表达了对于郭泰来的不信任,但其实并不是针对郭泰来本人,说白了还是那句话,对事不对人。

但现在,韩院士对于郭泰来是真的口服心服了。郭泰来这是有真本事的高手啊!怪不得人家就敢气定神闲的把发动机拆了,因为人家本身就有把握重新安装起来。

“那倒还不至于狂妄到这种地步。”郭泰来一边殷勤的给韩院士盛汤,一边笑道:“我最大的把握,其实是我不怕毁了这台发动机。最多弄坏了我再买一台就是,那边的人刚承了我一个大人情,这点面子还是会给的。”

“再买一台?”韩院士听着郭泰来的话,惊的连郭泰来双手捧过来的汤碗都顾不得接了:“美国人肯放开这台发动机的限制了?我们可以随便买?”

一心扑在研究上的韩院士,从来没经历过郭泰来这种的研究方式,样品坏了再买一台?高原上的二十四架黑鹰直升机,他们从开始一点一点的慢慢研究,小心翼翼的生怕有半点损伤。最深入的几次研究,还是因为其中有几架坠毁,才有了可以放心拆解的研究对象。(国内买的是民用版黑鹰,四次坠毁,最严重的一次,91年,一位军区副司令乘坐的黑鹰直升机转弯时撞山坠毁,机上13人全部身亡。)

可以说,华夏的航空业同样也是一路筚路蓝缕的走过来的,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路从无到有的艰难走过来的,何尝见过郭泰来这样奢侈的研究方式?这台坏了再买一台?开什么玩笑?这一台发动机价格就是一百多万美元,换成人民币一千万出头了,这都够一个研究所一年的经费了,拿过来一天就弄坏?

“也不能说是放开,只是我有条件买而已。”郭泰来赶忙解释,但又不能解释的太详细:“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韩院士你们这些一线研究人员辛苦的结果,就是因为你们已经研究出了我们自己的发动机,哪怕性能不尽人意,他们才会小心的放开一点限制,就像在高精密机床上一样,像在运十项目上一样,想要靠着这招来诱使我们国内的项目下马,想要抢占市场,打压我们的自主研究。这是韩院士你们的功劳,我就是恰好碰上了,捡了你们的便宜。真正冲在前面面对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是你们,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