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2 / 2)

“万岁爷,骆指挥使在外等候多时了。”王承恩赶紧回答,崇祯这才缓和脸色道:“传。”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属于明朝历史中权势不太大的指挥使。跟他的前辈纪纲和前任魏忠贤之流,根本没法比。按照文官们的意思,锦衣卫最好是裁撤了事。原因嘛,呵呵呵。谁当官也不喜欢有眼睛盯着自己的后背,人皆如此吧。

“陛下,已经查明了,通州一战,为陈燮陈思华率部激战获胜,非解经传等人说奏,更没有什么攻城之举。建奴还没到城下,就遇见了北上的陈燮,两下里在城外摆开阵势激战,陈燮所部以火器猛击建奴,不过半个时辰,建奴不支而走。锦衣卫天津百户元中上报,陈燮为南宋遗民后裔,自海外美洲而回之富商,因地方不靖,故筹备团练以安地方。建奴入寇,登州营副总兵张可大,因粮饷不济,夜入陈府求助。陈燮慷慨解囊之余,主动请缨,率义民北上勤王,并为登州营先锋。今登州营后续主力五千,已抵达天津,正在星夜赶往京师。”骆养性知道的这些,都是来自元中,也是按照陈燮的意思来讲的。

崇祯可不是傻子,听到这里便抬手,怒道:“自去岁勤王令下,至今近三个月。登州营就算是爬,也该爬到京师了。登州营乃重镇,每年饷银二十万,如何会有粮饷不济之事?查,给我查清楚。”

这下骆养性傻眼了,只能拿眼神求助王承恩。登州营的事情不能查,一查这源头就是户部,响应下发,肯定先要漂没三成。到了登州,兵巡道要刮一层,到了登州营,能有五成剩下就是厚道的,一般都是四成。这事情是潜规则,不能明说的。

王承恩当然知道这些,所以在旁开口:“万岁爷,息怒。”

崇祯挥挥手道:“骆养性,你要记住,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不是文官的奴才。下去吧。”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了,骆养性吓的背后都被冷汗湿透了,他这个指挥使挺窝囊的。缓缓的,骆养性退了出去,剩下朱由检和王承恩。

“王承恩,你说,这秦良玉和陈燮为何敢于野战并能取胜。那些大臣们反而一再跟朕说,我军疲弱,不可野外浪战。这大明的官兵,到底是怎么了?”这个问题,王承恩肯定回答不上,就算能回答,也不会回答。

“奴婢不知兵事,不敢妄加猜测,以乱圣断。”王承恩这个答案,倒是很稳妥。朱由检看看他的老脸,笑了笑:“你这个老奴,倒是会说话。去把曹化淳叫来。”

第一百三十一章 香河父老的“盛情”

王承恩退下之后,朱由检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微笑。自去年十月以来,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严格的来说,袁崇焕被拿下确实有点冤枉,蓟州那边应该是刘策的责任。崇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袁崇焕竟然要求进城休整,这个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台吉刚刚撤军,崇祯就迫不及待的拿下袁崇焕,直接导致最能打的祖大寿逃回宁远,这个事情,更是把袁崇焕往死路上退了一步。

房山陷落,良乡惨败,接着黄台吉杀了个回马枪,永定门一战满桂战死了。唯一能寄托希望的孙承宗,夜奔通州,总算是到了山海关,把马世龙给派了回来。随着黄台吉东进,遵化陷落,京师与山海关之间消息割断,根本就不知道那边的情况如何。

就在这个前提下,陈燮和秦良玉以少量的部队出击,并且取得了大捷。这是崇祯最近一段时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可惜的是陈燮这样的义民少了点,白杆兵的主力还没赶到。这也导致两人偷袭遵化的计划失败,被迫后退。

提起笔,朱由检在屏风上写下“陈燮”二字,这意味着此人可用,进入了君王的视线。

朱由检从来都不是一个善于自省的君王,立志成为一个伟大君王的愿望是好的。但是缺乏相应的能力,又有性格上的缺陷,总是想把事情办好,但是每次都落到了一个糟糕的结果。

偏偏这又是一个明朝最烂的时代,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不觉。

因为袁崇焕的缘故,崇祯会再次启用宦官作为监军,尽管大臣会阻挠,但是没有效果。崇祯的执拗,无疑撕裂了君臣之间看似愈合的伤口,君主和大臣之间的距离拉大。

纵观整个明末的崇祯年,看看朱由检干的那些事情,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位心比天高的皇帝,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或者说战略眼光基本为零。

三河,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了。陈燮与秦良玉策马并行时,秦良玉旧事重提:“思华,我还是想打造一支以火器为主的小部队。等拿到赏银,能否卖一批火器给我,顺便派几个军官协助训练一二。”

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的陈燮微微一笑道:“秦姨,就算您给银子,我也不会要。这样吧,您挑选一批老实忠厚的士兵,规模不要太大,五百人为限。这些人跟我回登州,交给我来训练。我根据白杆兵的特点,专门定制一套最适合的战术。我称这套战术为:陈氏方阵。”

好吧,我们的陈神医,决定再次剽窃并侵权。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西班牙方阵,欧洲并不新鲜。陈燮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多,就是长矛手的盔甲而已。现在的登州铁作坊,制作一些板甲应该难不倒陈燮从各地搜刮来的五六百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