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2 / 2)

陈燮的结束还是那句话,郑妥娘不由担心道:“思华,妾不过一红尘女子,如无君至,还得在秦淮河上卖笑。妾心无他想,但求君安好。”

陈燮知道她的担心,也知道南京是个什么地方。于是笑着安慰道:“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就没想过十年之内去跟这些人对立。敬而远之吧!就算东林内部不乏非我辈者即小人的论调,一群书生能奈我何?”(作者注:黄宗羲为代表人物,其观点很明确,东林诸君为君子,持异调者皆小人。此翁名气很大,影响尤为恶劣。夏允彝曰:东林之持高论,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宗羲反驳: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而远小人而已。迂腐、偏狭、无能!)

东林就是这么一群人,天启之初,明朝国家财政急剧败坏,他们功劳大大滴。

陈燮的江南之行,一直在有意识的回避复社成员。顾炎武,不过是个小小的意外。

如果非要从复社之中找那么一两个陈燮认为还算不错的人,顾炎武算一个,方以智算一个,陈子龙也算一个吧。当然在这个时候,陈燮是不会主动与复社来往。

在明朝,一份免费报纸的影响力有多大,尤其是在文士之间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快就现出了端倪。次日,晌午,陈燮轻轻的挣脱玉臂的纠缠,起来梳洗,悄悄去了隔壁。

进入工作狂状态的柳如是,已经在忙着在总编的办公室里看稿子。看见陈燮便抱怨道:“姐夫,稿子太多了,赶紧帮忙看一些。”陈燮不紧不慢的,叫来丫鬟端来茶水,亲手给她放桌子上道:“我总归是要回登州的,你要习惯这样的生活节奏。”

撅着嘴,柳如是闷头继续看稿子,都是一些诗词的稿子。以柳如是的水准,应付的来。

出了总编办公室的门,看看隔壁的编辑部空空如也,陈燮很是无奈。看来南京之行,还得呆上一阵子,总的把编辑部的架子搭起来才好走。柳如是做个样子还行,真的要管理报社什么的,她还差的远呢。所以,其他的人员也要配齐了。

来到客房的院子里,顾继坤和归庄兴正在院子里说话,陈燮过来笑着点头:“早。”

“思华先生,这里可有后门出去,外面来了很多投稿的学子。”顾继坤不好意思的表示要走,陈燮笑道:“明报的编辑部还没招募人手,二位可有兴趣出任第一、三两个版面的编辑。”

“这个如何使得,南京城内大才如海,我等后学末进,怎能担此重任。”顾继坤明明很动心,还客气的样子,陈燮看着觉得很好玩。

“其实也没什么,一版编辑,主要是抄邸报上的消息,然后以白话诠释,不需要任何点评。切记,天下事,天下人皆可知。不要点评,是为了客观的把事实告诉读者,如果有读者反馈,可适当的选一些文章出来,登载报纸上。这就是编辑该干的事情,你们就算有观点,也不要在报纸上表达出来。报纸的时事内容,一定要秉承客观。至于第二版,有一些在外的稿子来源,编辑就是挑选一下而已。第三版,由柳如是总编亲自负责,第四版,话本有专人来写。”

“我们需要商量一下。”顾继坤回头看看,归庄兴笑道:“不用商量了,我答应。”说话间,他的眼神一直朝着里面看,陈燮回头,看见李十娘和顾喜在招手。失败感意外的强烈,看来自己不如两位美人有吸引力。

“稍等!”陈燮笑了笑,走过去。顾喜道:“姐夫,我们要走了,那个话本,下次来继续看可以么?”陈燮点点头,李十娘道:“姐夫,我们可以经常来找郑姐姐么?”

陈燮再次点点头,两女相视一笑,各自万福:“多谢姐夫。”

目送两人离开陈燮不是很明白,后来才知道,这些女子从良后,进入高门大院,想出来很难。

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性需求

顾继坤和归庄兴,正式加入《明报》,关于为啥叫这个名字,陈燮没解释,他们没问。实际上就是某人一个偷懒的结果,仅此而已。

工作看似很简单,但还是有些要求的,先熟悉环境,后熟悉工作流程,这些很快就上手了。本来报纸也没什么太大的名堂,关键是这个时代的人脑子里没这根弦,技术上也不具备条件,还有就是财力的问题。没哪个明朝的财主会出钱做这种看不到明处利益的事情。

第二期报纸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之际,陈燮悄悄出现在夫子庙一家酒楼,二楼的窗户对面是正在举行开张仪式的大发钱庄南京分号。试运营已经开始几天了,生意谈不上好,但也不至于门可罗雀。这个钱庄的关键,表面上看起来是汇通天下,实际上陈燮心里最看中的是银币的推行。这个得感谢明朝政府上下,没有铸银币的这根弦。

采用现代社会磨具和添加一些金属的配方,铸出来的币外表光泽度高,形状复杂,难以仿制。这一点,陈燮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也不能小看明朝的工匠,他们很善于制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