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2 / 2)

次第来到这个地方的商人有三十余人,都是苏浙两省的代表。新区的街道平整,地面上是水泥路,这个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建筑特点也比较明显,或两层,或三层的建筑,临街的一面是门脸,新成立的江南船舶司,已经挂牌了。

道路两边还有人在施工,将一段一段的管道埋进地下,这些来自登州的工匠们,花样真是多的很。一开始不理解,一直到下了一场雨之后,大家才知道这个新区的与众不同。

张巡是来自浔阳的张家代表,三十出头,作为一个庶出的子弟,能来到这里不是因为他多出色,而是因为他够倒霉。张家作为百年大家族,对于正在进行的江南新商税制度非常抵触。但是又不能不来一个人,否则可能会遭致陈阁部的疯狂报复。就算张家在本地不在乎陈燮的报复,但是张家作为浙江的丝绸产业大户,根本就躲不开陈燮。

来之前,张巡得到的指令是应付一下就行了,千万不要做出任何承诺。在族长家老们的判断中,陈燮这个另类在大明的政坛,很难有长久的风光。远的不说,单单是一个商税,就给天下大明的官员得罪了。在大明,官员经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可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官员本身是不参与的,他们的家族通过经商积累大量的财富。比如张家,在京师就有几个子弟做官,收商税就是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不反对都是怪事了。而且不要忘记了,在大明做生意做到一个地步,不可能背后没有一个官员或者一股势力。不是勋贵,就是文臣。所以说,这个商业税制度,得罪的人海了去了。这样一个人,制定这样一个制度,谁会看好他?谁敢看好他?就算有皇帝的支持,这个皇帝不能长生不死吧?换一个皇帝来了,人亡政息的事情还少么?张居正的改革,最终还能留下些什么?

来到华亭新区的张巡,在人群之中,显得异常安静。不像别人那样,不断的在交头接耳。端坐在椅子上的张巡,有一口没一口的抿着茶水,不时的用眼神打量着角落上的门帘子。看上去平静的张巡,心里其实澎湃着欲望的火焰。张家的老家伙们,看见的东西在他看来,根本就是短见之举。喜欢读明报,没事就看看邸报的张巡,心里很明白这个陈燮是个什么人。

很早以前,他就对陈燮有所耳闻,十余年过去了,这个当初人人喊打喊杀的“藩镇”,现在过的比谁都滋润,风光的一塌糊涂。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很简单的道理,皇帝只要不是被大臣说晕乎了,就不会动自家的财源。看看这些船舶司就知道了,山东船舶司,有内侍的身影。江南船舶司,还是内侍在里面忙活。当皇帝的人,会跟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么?在银子面前,皇帝会听文官的?

张巡希望得到一个机会,见一见这个陈大人,如果能得到他的赏识,张巡会毫不犹豫的投入他的门下卖力。就怕,人家看不上自己啊。

门帘子终于打开了,出来的不是伟岸男子,而是两个蒙着面纱的女子。还有一个面色阴沉的年轻人,一身青袍,目光阴冷。张巡认识这个人,他叫崔新,是江南丝绸行业新崛起的猛人。苏州丝绸本来就天下闻名,这个人之前是做棉布的,进入丝绸领域之后,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已经一跃成为这个行业的大人物。凭什么?很简答,两个字,产量。

谁都知道他的背后是什么人,但是谁都不能奈何的了他。

“今天这个聚会,由我主持。我叫崔新,很多人都该认识我。今天请大家,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今后这个丝绸行业,不能再混乱无序,不然你卖你的,我卖我的。一样东西卖给番鬼,有几十种价格,这样不好,很不好。大家联合起来,制定一个定价权,为大家谋求最大的利益,就是今天这个会议的宗旨。”

崔新的开场白之后,下面的人群一阵骚动。这个大饼画的很美好,但是大家却未必敢信。现场一度出现了冷场,因为没人插嘴。这里的每一个人,能来这里是被逼的。所以,带着耳朵来的人,才是主流。就算是能做主的人,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做这个出头鸟。

陈燮就在楼上,站在扶栏后面,看着大堂内的动静。这些人的反应,在他的预料之中。今天这个会议,陈燮没打算跟他们商量,关键还是在今后。只要能看到利益,这些人就会跟闻着血的苍蝇一样,自己扑上来。

就在陈燮认为会冷场,由崔新和两个女人唱戏的时候,下面有人举手了。陈燮很明显的一愣,还真的有人在这个时候就主动表态?看来自己是小看天下英雄了。

举手的自然是张巡,他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至于将来嘛,对于庶出的子弟来说,将来是要靠自己去博的。读书不成,就只能抱大腿了。

“这位先生怎么称呼?有什么问题要问?”崔新很意外,也很高兴,记住了这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张巡微微拱手道:“请问崔先生,加入行会,都有什么具体的好处?我想,今天来这里的大家,都是带着这个目的来的。既然来了,先生不妨说的更清楚一点。”

崔新就像一个说相声的,一个人说,你得有个捧哏的。之前就是单口相声,原定的捧哏是两个女的。现在杀出来一个张巡,当起了义务捧哏。

“这个问题问的好,这里我要说一句。今天来到这个的各位,都将自动获得大明丝绸行会理事的资格。这个理事有什么权利呢?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今后所有对外贸易的丝绸,如果没有这个理事的身份,呵呵。就算丝绸烂在大海里,也别想卖出去一匹。”这个话有料,还是重磅的料。所有人立刻都眼睛一圆,还有这么说法么?丝绸在国内不是卖不掉,但是能对外卖,挣的更多。如果连海都出不了,你卖给谁去?

崔新看出大家的反应后,得意的微微一笑,说出了下一句让人更为震惊的话。

第四百九十一章 用心良苦

“所有理事,原则上都有机会,得到新的生产工艺的技术支持。”这话给打击带来的冲击简直就是海啸山崩一般。苏州张家与登州联合商号合作的纺织厂和丝绸厂,凭什么能在市场上立足?很简单,价格低,质量高,颜色花样多。这三个因素,都跟生产工艺有关。机器生产的棉布和丝绸,在价格上有绝对的优势,质量上未必能胜出多少,但是所有布匹和丝绸的质量几乎是一致的,不存在好坏差别太明显的时候,再有一个就是染布的技术了,这一点上其他商户简直就没任何竞争余地,搞不来现代的工艺,搞一些近代的工艺一点,就像《大染坊》里头那种半手工作坊的工艺,在明朝实现难度不大。

之前的条件不过是开胃菜,这个条件才主菜,正餐端上来了。实际上崔新也好,周、叶两女也好,对这个条件都不支持。不过是陈燮决定的,她们没有反驳的余地。尤其是周秀英,代表沈家出席这个会议,沈家不过是剩下一口气,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今后的活路。陈燮就算是放过了沈家,在叶纤云的大工业生产面前,沈家也没多少竞争余地了。这个技术上的支持,沈家也很想得到。经过周秀英的努力,沈家内部也做出了妥协,丝织这一块交给周秀英去打理,其余的权利她都放弃了。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指望陈燮了。说的不好听一点,后半生全在这上面了。周秀英和沈家谈的条件,就是接过这一摊子,让沈家写休书。这一摊子看上去很大,实际上早就在负债经营了,背的债务也不小的。不然沈家怎么会放手。

会议还在继续,陈燮看看下面商户的反应,就知道事情妥了。来的都不是傻子,没有人能抗拒这种诱惑。至于为何送出技术,陈燮没有跟大家解释。他也不需要解释,也没法子解释。总不能告诉其他人,我要培育一个新的阶级出来吧?自秦一来的中国,帝王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君主集权,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根深蒂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简单的改革就能推翻的,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发的去改变一些东西。而且这个群体本身,还得具有强大的实力,没有实力谁他妈的鸟你。培育一个群体的同时,培育这个民族对外的眼光,而不是始终盯着国内那一亩三分地,动不动就天朝上国挂在嘴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