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个宣传刚刚开始在晋阳开始发布,兖州那边得到了消息后,立刻进行舆论的反击。当然,并非官方报刊,而是民间传闻的小道消息,又或者一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小报刊在不断的报导,说是防御多次闯入汉帝的寝宫,命令他下达命令和诏书。里面可以说把方云的霸道和不把汉帝放在眼里的姿态给描绘得活灵活现的,仿佛亲眼所见一般。
同时官方也提出质疑,那就是方云是否有强迫汉帝做出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件事情。美其名曰是‘参与讨论’,但论调上几乎是肯定了这个观点。
随着讨贼诏书的传到兖州,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联合政权的百姓,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那么这份《讨贼诏书》的合法性自然就遭到了质疑。
显然,抹黑这种手段,对付已经有过反击经验的联合政权显然不行。对方早就针对了这个方云常用的手段,做好了反击的对策。
十几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共同出谋划策,刘烨、程昱、陈宫、娄圭、荀彧、荀攸、张昭、张纮和周瑜等人都参与了进来,爆发出来的能量可是非常巨大的。
只是他们还是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宣传偏偏普通人可以,却骗不了世家!
政客之所以被称之为政客,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更清楚时局的变动,还有一些政策背后蕴含的一些真实目的。双方都在宣传战,他们更多需要的保持中立。
但身为世家,他们同样要注意的,是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不要被卷入其中。两边讨好可不容易,只是他们根本没有选择。把赌注押在某一方上面,太不保险了!除了少数真的把家族的一切都押在联合政权上面的,大部分都留有了后手。
主要表现,就是派人给晋阳去了一封信,表示需要时候,他们的人会在阵前起义或者反正。当然什么时候才是‘需要的时候’,只怕官方解释权在他们那里。
简单来说,只怕是要在方云军在战场上,获得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否则,他们会坚定不移的,站在联合政权这边!
对于方云来说,他们会不会这难道那么做其实没什么关系。他如今最需要的就是这些信件,这些信件让他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联合政权那边也并非铁板一块。说到底政权的建立时间太短,而且早些时候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大学教育培训,使得政权大部分的官员都来自世家,只有少数来自寒门,这就为他们埋下了隐患。
方云可以肯定,至少四五年的时间里,对方还不足为虑。
至于五年后的事情,那谁会考虑那么久?战争年代里面,每年都充满了变数,若真要那么计较几年后的事情,保不准明年己方势力就落得个全面崩溃,那么计划再好也白瞎了。
联合军在打下了豫章之后,居然也学习方云这样,稳扎稳打,并没有盲目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和刘表的江夏郡和长沙郡接壤后,刘表甚至都不得不加入到了战局之中。
联合政权早些时候发布第二波宣传工作,表示这些皇室宗亲,不思北上勤王诛除逆贼方云,反而和他勾搭在一起,只怕是早已心生异心,打算取而代之云云。甚至那些普通的小报纸,还列举了一系列的猜测和八卦,虽然没图没真相,在这个时代却也有很广大打算新闻受众,不少人也开始怀疑他们的用心。
联合政权立刻表示,方云势大,迅速清君侧已经没办法,要做好长期交战的准备。在此之前,先针对其爪牙和帮凶下手,也是无奈之举。
这明显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却在舆论压制之下,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反对声。再加上联合军带下豫章郡后迅速修桥铺路,提高豫章郡百姓的生活待遇,使得豫章郡迅速归心。
这些江南地区本来就没怎么开发过,不少的百姓生活并不是很好。后来随着中原地区的百姓不断逃难到江南,而且孙吴也有和曹操划江而治的打算,所以大规模建设江南地区,为后世江南地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如今孙吴还没有崛起之前,联合军如此对待江东的百姓,这里的百姓也是投桃报李,直接向联合政权贡献出了自己的忠诚。
刘繇也是直接被他们政治绑架,无奈之下也只能搭理提高治下百姓的待遇。只是他本身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而且商业也没有进行改革,这就使得财政支出迅速提高,军费的投入反而直线下降。
但他有不敢不那么做,只怕到时候民心都跑向联合政权那边,那么就算他空有十万大军,最后也不得不变成丧家之犬。
在这样的背景下,方云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
宣传工作已经玩不下去,那么自然只能来实际的。他派出了最优秀的官吏,前往刘璋、刘繇、刘表和士燮那里,帮助他们进行商业改革,还有教育和军事改革。有没有用不知道,反正可以延缓联合军进攻步伐,那么就是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