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赵东云脑海里想的是明天见袁世凯的以及上任等情况,这些可是关系到他以后的仕途发展,是万万不能放松的。
第二天赵东云起来的比较晚,梳洗后换过衣服下楼后,坐下来的他拿起用熨斗熨过后的报纸,手中的报纸还散发着阵阵的墨香,不过熨斗烫过后却不会再让油墨沾手了。
这年头的报纸多为洋人所办的报纸,国人办报虽然也有了,不过还是少,而且多集中在上海,在保定却是没有什么大影响力的报纸,只是保定身为北洋大本营,名副其实的北中国政治、军事中心,在庚子年后这几年里,保定的政治影响力比北京还要大一些。
至少赵东云颇为关注袁世凯的一举一动,但是北京的其他什么阁老堂官说了什么话之类却是不关心了。
这保定也有几份小报,虽然在国内上不了台面,但也算是了解时局、民情的一个途径,赵东云来到这个时代多时,基本上有机会就会看一看报纸。
今天的几份小报没说什么大事,多是闲文趣事,而且多以介绍西方诸事比较多,这个时代的中国报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介绍西方的政治军事文化。
这种举措为国人开阔眼界起了巨大的作用,不过这些开阔眼界的西方诸事对于赵东云来说就没什么太大用处了。
用过早餐后,赵东云带着几个护兵直奔总督府,他要去见袁世凯!
一路上,赵东云发现保定街头似乎多了什么变化,新式军服装束的军人好像多了,店家似乎更热情了,人们的笑声似乎也多了些。然而这些汇集起来,仿佛又是正常的。
到了总督府后,虽然时间还早,但是赵东云却是见到了好几个同样是等候袁世凯召见的人了,这些人里头虽然有文有武,不过都算是北洋体系里的同僚,赵东云自然不会自认为自己是北洋新进崛起的年轻俊杰就看不起在座的一群文武官员,而是摆出了一副年轻后辈的模样和众人说话。
在座的大多数人赵东云都是在后世里没听过他们的名字,北洋作为一个体系,后人所看到的只有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这少数几个军阀头子。而其他的北洋要员们则是被埋葬在历史长河当中了。
比如说当今北洋的几个核心大佬:刘永庆,王英楷,因为他们都在辛亥革命之前去世,所以后世人对他们并不熟知,但是他们在当今的北洋体系里,却是正儿八经的实权大佬。
今天在座的这些人虽然后世里名声不显,但也是当今北洋体系的中坚官员,赵东云自然不会轻易无视之。
和众人说了几句话后,赵东云又是见了一个身穿马褂的中年男子昂首踏步走了进来,此人他同样没有见过,不过身边却是有人认得到,当即就是迎了上去:“周总办,近日来可好,前头我还想去拜见您呢,没想到今日能在这里见到您!”
站在赵东云身旁的一人见赵东云似乎不认识此人,当即道:“此乃周学熙,总办银元局的财神爷!”
“周学熙?”尽管赵东云并不是近代史的专家学者,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伪军迷而已,不过他既然多少知道北洋的一些历史,而说起北洋历史,自然也就绕不开北洋的大财神周学熙,记得历史上这个人好像是北洋的财政管家,依靠一己之力撑起了北洋所需的无数军费。
脑海里有着这种模糊记忆的赵东云自然不会放过结识周学熙的机会,当即就是主动上前,而原先和周学熙说话的官员见赵东云过来,当即也是识趣的介绍道:“这位是教练处的赵东云,近段时间来闹的沸沸扬扬的广宗民变就是他率军平定的!”
赵东云的名字在北洋体系内也算小有名气了,至少别人一说起赵东云三个字,大多都回想起机枪或者平叛广宗民变这些事情,而周学熙虽然没和军队打交道,但他身为袁世凯信任的洋务幕僚,长期活跃在北洋高层,所以对于这个最近被袁世凯重用的赵东云也是略有耳闻。
此时那人也是给赵东云介绍道:“这位是银元局总办周大人!”
身为年轻后辈,赵东云自然得先开口:“久闻周大人善于实业,一直都想见一见呢,如今总算是有机会了,听闻大人在一片废墟中重建银元局,仅仅数月便获利数十万,实在是让人敬佩啊!”
周学熙听他口气带有些许的奉承,加上赵东云又提起了他重建银元局的事,让他大感面上光彩。
这重建北洋银元局可是他的显赫政绩,北洋银元局自从毁于八国联军后,去年袁世凯把周学熙找来,委以重任让他重建北洋银元局,那个时候周学熙可谓是白手起家,硬生生在一片废墟中重建了北洋银元局,做到了日产铜元数十万枚,如今半年不到就已经产出铜元数百万枚,头年破千万枚铜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在这个时代造铜元利润可不低,这银元局继续办下去就等于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北洋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