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在外国人虽然不允许大量军队通过天津,但是也没阻拦王段赵三人的铁路运输,所以大量的军械弹药还是继续通过铁路运往前线,而段祺瑞的部队也是轻装绕过天津后,然后准备抵达廊坊。
王英楷的部队就是简单了,人家一路沿着卢汉铁路北上,早早就进驻了涿州一带,现在和段祺瑞那边也是形成了夹角。
而赵东云的话因为手下骑兵众多,加上来的比较晚,所以就负责从东部进军,也就是从唐山离开铁路后,就一直直插京师,进而在京师郊外和王段两人汇合。
虽然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徒步行军速度比较客观,但到底是脱离了铁路,而赵东云手下的部队重型装备比较多,这行军起来自然也就不怎么方便,这种情况下赵东云是宁愿慢一些,也不愿意轻装跑到京师然后送死。
赵东云主力没到,前头的段祺瑞和王英楷也没有擅自发起进攻,而是继续做总攻之前的最后准备,大量的炮弹和子弹陆续被运往前线囤积起来。
不过就算再慢,赵东云的第三镇也是陆续来了,十月下旬,磨磨蹭蹭好多天后赵东云的第三镇终于是抵达通州,而此时赵东云已经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大清龙旗了!
第191章 新战术和轻机枪
十一月四号,临近立冬的京师充满了深秋的萧瑟,街头上的枯枝落叶和碎纸屑悠悠荡荡的飘洒在京师的街头,随后又被匆匆赶过的士兵们踩入脚下。
士兵们整体而匆忙的脚步声中隐约还能听见隆隆炮声,那京师外头北洋叛军所发射的炮弹爆炸的声音。
陆军部内,王士珍和冯国璋各自相对而坐!
“自从三天前赵东云的第三镇对我通州发起进攻后,我们在西线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冯兄,你看是不是再调一个营过去,要不然通州那边压力实在太大!”王士珍一脸的忧色,自从十月下旬赵东云率领第三镇抵达通州后。
王段赵三人的联军终于是对京师展开了正式的进攻,根据王段赵三人之前的电报商议,王段赵三人各自负责一片战线对京师展开联合的进攻。
其中王英楷指挥的第一镇负责由西南方向突进,进攻长辛店一带,而段祺瑞指挥的第四镇继续沿着铁路往北进攻,主要攻击方向是南苑一带。至于赵东云由于来的比较晚,同时他部队里存在大量骑兵,所以其第三镇主要负责从通州进攻,而骑兵部队则是在外围游走,主要是保障第三镇自家的后路安全,同时也肩负着警戒天津租界地区外国军队的重任。
面对王段赵三人联军的进攻,冯国璋和王士珍两人则是充分借鉴了日俄战争里的经验,挖起战壕试图进行一场防御作战。
然而这种战术对于西南线和南线来说效果比较大,但是在通州一线却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前头还一直以为那些小炮没有什么大用,但是没有想到这些小炮竟然是用来对付我们的重机枪的,这个赵东云果然是异于常人啊!”冯国璋也是面露感叹,同时也是心中充满了忧虑!
迫击炮,这玩意在北洋军里其实不陌生了,早在前两年赵东云在第三镇里刚开始装备这个迫击炮的时候,袁世凯、段祺瑞他们也是注意到了这个迫击炮,不过他们却是发现这个迫击炮虽然轻便,射速也够快,但射程实在是太近了一些,尤其是那些六十毫米的小炮,要打击敌人的话估计就得运动到五六百米内的距离,这个距离可是重机枪的有效压制范围之类。
同时射速快也代表着弹药消耗会非常多,这用起来肯定是比重机枪还要吞钱的家伙!
加上这两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赵东云弄出来的战壕理论里被全球各国陆军所重视后,不单单国际上空前重视重机枪,就连北洋军内部也是进一步重视了重机枪的战术运用,在军费有效的情况下,国内的其他新军普遍是选择多装备几挺重机枪的。至于迫击炮这种在当代诸多将领们看来有着诸多明显缺陷的近距离步兵支援火炮,巨大的成本和预期的效果完全不成正比。
毕竟不是每个军阀头子都能和赵东云一样靠着和日俄两国做生意大发其财,有着大量小金库采购额外军械的,其他北洋各镇每年的军费就只有那么固定的那些,这采购了迫击炮可就没钱采购重机枪或者其他的传统火炮了,在这个重机枪恨不得有多少要多少的时代里,其他几个北洋军阀自然也就舍弃了迫击炮选择重机枪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自从赵东云弄出了那个战壕理论后,把重机枪的应用战术提前带到了这个时代后,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对付战壕战?嗯,准确的说是怎么对付远东战场上的战壕防御体系。
远东战场上,不管是日俄中三国大战,还是北洋内战,其实他们的战壕体系以及火炮力量是完全不能和后世一战欧洲西线相提并论的,换句话说就是远东战场上的火炮密集度是远远不如一战西线战场的,在这种情况下战线必然会稀薄很多,而且重机枪将会成为战线的主要支撑点。
这样一来,要想突破敌军的防线,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端掉敌人的重机枪,一旦把敌人的重机枪端掉,那么后续的进攻就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