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2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857 字 11小时前

就像是赵良栋和朱平安的任命,曹化淳始终看不出其中隐含的深意。即便明明知道王承恩和崇祯皇帝在私下进行着某种行动,而自己却是一无所知,偏偏王承恩那个家伙,却是一点不念及当初信王府的香火情,一个字也没有透露出来,这种被排斥的感觉让曹化淳很是不爽。

而在乾清宫中的崇祯皇帝却也是高兴不起来。朱平安刚到登州,便大开杀戒,将登州四卫的军官杀了大半,这种杀伐果断让崇祯皇帝有些心惊肉跳,他对这种彰显主见的做法心有余悸,就如同当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时给他带来的震惊和不快。虽然明知道朱平安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崇祯的内心中却不希望看到朱平安如此的强势。

王承恩在崇祯皇帝身边十余年,对这位天子的秉性脾气摸得是一清二楚。但此时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因为他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是会化解崇祯皇帝的这种不满的。

果不其然,渐渐的,崇祯皇帝的脸色趋向柔和,将看完的奏章轻轻的丢到龙案上,身子向后一仰,王承恩心领神会,立刻悄悄的走到崇祯皇帝的身后,用双手轻轻的按摩起他的左右太阳穴。

“你的建议没有错,这个朱平安的确有些能力。不过,此人需要加以制衡,万不可使其逐渐做大,从而失去掌控。”

“他倒是个明白人,知道在登州的事情会引起朕的担心,这不,便自请监军太监来了。以朕来看啊,这市舶司是个由头,恐怕是他心中忐忑,才想起这样做来以安朕心哪!”

“陛下圣明!”王承恩不咸不淡的回应道。

“知进退、晓轻重,这人便可以继续用下去。这样,朕原本打算让王品前往淮扬协助路振飞,如今看来,登州虽小,但却是极为关键之地,就让王品去登州吧。总领登州市舶提举司兼登莱兵马监军。如此一来,总有一个可以制衡朱平安的人!”

虽然王承恩早已清楚,依照崇祯皇帝的个性,总有一天是会亲自派人监督朱平安的,但却是怎么也没想到差使最后还是落到了王品的身上。从内心来讲,王承恩是不愿意让王品去朱平安身边的。

因为,这个义子心中有自己的打算,虽然对自己忠心不二,但他却是早已选择了一条与自己背道而驰的道路。

然而,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则更让王承恩大吃一惊。

“朱平安是宗室子弟,其人还算是忠诚可靠的干才。但朕怕的就是过度膨胀的权柄会让人迷失心境,以致祸起萧墙。”

王承恩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将来一旦社稷有变,朕担心的是他还能不能保持着这份本心。所以,朕当日才说等他再立新功,朕会赦免他的父亲,还会立他为唐王世子!王承恩,你明白这其中的深意吗?”

“嫡庶之争!”王承恩的脑海中瞬间闪过这样一个词语来。

第四十章 登州速度

大明之困窘,一在朝堂、一为天灾,其三便为财政。大明自开国伊始,便是将商税摒除在外。“士农工商”,历朝历代,便是将商人列入社会的底层来对待。但到了明朝,朱元璋立国之初,便认识到了商人“以通有无”的价值所在,甚至在国家大政上对商贾进行倾斜,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

甚至于,朱元璋还废除了唐宋以来“商人不得做官”的歧视性规定,也为后来商贾之家、乃至军户之家的子弟开辟了一条仕途之路。虽然此时朝廷对商人还有多种限制,但总的来说,商业的重要性,已经随着商贾的发展凸显出来。

到了明中叶以后,经历了百年的浸润之后,商贾子弟入朝为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士人和商人这两个阶层开始迅速的融合在一起。尤其是江南一带,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又带来了教育程度的提高,江南富贾阶层开始大规模的进入文官集团。

大明的高官,便意味着其家中的富贵,即便出身寒门,他也同样需要来自于家乡商贾阶层和士林的人脉以及经济支持。

于是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提出的商税三十而取一,变成了文官集团和商人集团不可碰触的底线,任何敢于挑战这条底线的人,包括皇帝在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与之死战到底。商贾集团逐渐和文官集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大明疆域之内,但凡是可以赚钱的行当,背后莫不是这是士绅在主导。

谁敢去谈征收商税,便是和士绅集团为敌,便是和出身于这个集团的高官显贵为敌,便是和天下士子为敌,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