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页(2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908 字 14小时前

这么多年,朱聿键的衣衫换了不知多少套,但腰间的腰带却始终没有更换过,因为那腰带是母亲当年亲手缝制的,还有腰带居中的那枚玉珏,虽然不是什么名贵之物,但朱聿键却总爱用手掌磨拭。或许从这些物件中,他也能找回当年的某些回忆吧。

不知不觉间,朱平安的眼眶潮湿起来,沈名先却看了看阴世纲。这个小动作没有瞒过朱平安的眼睛。

“沈公畅所欲言就是,阴先生不是外人,本官的事情没必要瞒着他!”

“王公找到大帅的高堂之后,曾派人劝说她回到京城,但其时她却已经对唐王情根深种,言明两人不离不弃,厮守到老。并且当时已经身怀有孕。王公无奈。只得暂时作罢,却没想到后来在生下大帅之后,她却撒手人寰。王公悲恸不已,只得暗中照拂大帅父子。希望能为沈家留下一线血脉!”

这一番话。却让阴世纲的心中咯噔一下。抬眼端详朱平安,这才恍然发现,朱平安的眼角眉间竟与朱聿键极为相似。心中一产生这个念头。阴世纲的心脏顿时狂跳不已。

“那姚少钦姚公公和木先生,也是王公一手安排的吗?”

沈名先点点头,“不错,姚少钦姚公公乃是王公在宫中的好友,在万历年间便来到唐王府中侍奉,因此王公便将大帅母子交给他来保护周全。而木先生则是受了王公之托,来到王府中教授大帅习文,原本是想着过些年头便找时机将大帅接出王府,帮助大帅考一个功名。却没想到,唐王府连遭变故,大帅也跟随唐王去了中都凤阳。不过从这些变故中,王公却发现大帅于武事中的天赋,因此便找机会将沈恪和郭追相继送到身边辅助、保护。至于这奉贤堂的产业,原本就该是大帅所有,王公便顺水推舟将山东的产业规划到大帅的麾下。”

“王公到底与沈家是何关系,为何对沈家如此照顾?”朱平安思索良久,提出心中最大的疑问。

沈名先笑了笑:“这个属下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王公当年便是老家主的学生,跟随老家主习文断字。与大小姐、木先生更是自幼相识、总角之交,因此交情莫逆,属下思量恐怕也是这个原因,王公才会对沈家如此厚待吧!”

沈名先的这些话说了等于没说,看来这个答案也只有木严梓和王承恩自己才知晓。

但眼前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郭追的父亲郭东来是沈家的人,却为何到了关外,还有了官身,沈家的人为何要帮朝廷做这些事情,一介商贾的这些作为,岂不是奇哉怪哉。

但沈名先对这其中的缘故也是不甚明了。沈名先当年不过是老家主收养的诸多孤儿中的一个,平日里只是打理山东境内的产业,沈家奉贤堂发迹于江南,但真正走到顶峰却是在京师。沈家在京师的作为,沈名先自然无从知晓,就连郭追也不清楚当年沈家是靠了什么才崛起的这么快,又消失的如此迅速。

天启七年的时候,郭追尚且年幼,沈名先也只是大概知道沈家是参与到帝位之争的漩涡中,由此陷入到劫难之中,那其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沈青荷是如何遇难?这一切的一切,两人却是一概不知,虽然期间也曾暗中打听过,但关于沈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那段时日中的来龙去脉,却是如同被人从纸上抹去了一般,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

但郭追和沈名先却知道当年在沈青荷的主导下,以沈家的商路为渠道,朝廷派遣了大批哨探潜入关外,这便是兵部职方司谍探营的由来。但沈青荷为何要做这些事情,又和朝廷的哪位权贵联手做成了这件事情,却是没人知晓。但显然,这些哨探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明军才接连取得了两场大捷,还因此间接使得满清易主。

看来,自己的这位姨母,还真的是天纵奇才,竟然注意到了谍探对于大明军队的重要作用。而且居然能一手操作这样的事情,沈家在天启年间的地位难道可以直达中枢吗?

关于沈家和沈青荷的谜团依然存在,然而知晓这些事情背后真相的王承恩和木严梓却都闭口不言,这是因为什么原因,朱平安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真的要将这些真相都留给时间去一一揭开?

第一百零二章 女人的心思

五月间的蓬莱,海风习习,道路两旁的杨柳树摇摆着翠绿的枝条,空气中仿佛都凝聚着一种浓浓的醇香,眼见着已经要到初夏的季节,这老天还是未下一滴雨。早在上个月,山东巡抚衙门和都司衙门便已经联合签发了抗旱保守的命令,山东各级府、州、县一时间都行动起来。

去岁一年,也仅仅下了两场的雨水,冬季中更是连个雪片都没有看到。眼看着今年的旱情愈发严重,登州、莱州、青州已经在朱平安的统一调度下,调派工匠深入到各地挖掘深井,保证春耕秋收之用。所花费的银子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一力承担,也让三府的百姓欢欣鼓舞。

方岳贡也不甘落人于后,济南和东昌两府也调派了得力干员四处寻访旱情,引水挖井浇灌田地。兖州的鲁王府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在朱平安的暗示下,也已经不得不支出了一大笔银两投入到此次的抗旱行动中。

直到现在,山东的近百万亩耕田总算保证了其中的十之七八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纵使今年的收成不如去年,但也绝对是山东有史以来的丰收年份。更何况,自从郑家也加入到贸易区中来之后,从南洋等地运来的粮食物资也的确是更为快捷和方便了。加上土豆和番薯的大规模种植铺开,今年的旱灾对山东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相比较之下,大明北方各省的情况便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了。流寇声势愈发强盛。纵横河南、陕西、湖广等地,战火完全摧毁了原以处在崩溃边缘的农业生产。没有了粮食,流民数目激增,更是没有人愿意守在农田中,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很难打破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