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页(1 / 2)

纳妾记[校对版] 沐轶 2400 字 14小时前

进入湖广之后,他们发现,慢慢的官道两边要饭的乞丐增多了,还有一些拖家带口,好像逃荒似的。宋芸儿随便问了一个,这才知道,湖广去年秋天里闹蝗灾,庄稼都给蝗虫吃光了,冬天里又遇到连日大雪,老百姓过不下去了,新年一过,家中的积粮也都吃得差不多了,这才拖儿带女四处逃荒。

再往前走,路上已经能看见饿死的饥民,逃荒要饭的也都是面黄肌瘦,气息奄奄。

杨秋池尽可能多的买些干粮分给这些灾民,可一旦分发,其他灾民们都闻讯而来,围着杨秋池他们的马车磕头乞讨,所有的干粮都发完了,还有些没分到的饥民们可怜巴巴跟在他们后面。

这样可不行,自己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救济不了这么多的灾民,反而耽误行程,于是,杨秋池只好决定只救那些快饿死的饥民。就这样,停停走走,这一日,他们终于来到了湖广省会武昌。

进了武昌之后才发现,满城都是逃荒的,街道两边躺满了孱弱的饥民。巡逻的官兵策马奔驰而过,偶尔能听到有饥民因为抢吃的被巡逻官兵当街砍死的消息。

杨秋池在感叹生命的脆弱的同时,真希望老天爷能帮帮这些灾民。

卖儿卖女的也出现了,满头乱发上插一根草标,衣衫褴褛,在寒风里簌簌发抖。

以前在电影里看过旧社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卖儿卖女,现在真真切切看见真事,杨秋池很是感慨,想想也是,老百姓卖儿卖女,就是想让儿女找到个富贵人家,能活下去,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杨秋池他们来到武昌驿站,这驿站设在布政使衙门旁边。

杨秋池他们住下之后,根据金师爷的提议,杨秋池准备了两份厚礼,分别前去拜会湖广布政使左右布政使。

杨秋池破案如神,那也只是在广德县和宁国府有名,明朝通讯不发达,信息闭塞,所以湖广没人知道他。

布政使是朝廷从二品高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省委书记,杨秋池这么个七品小县令,根本不会接见的。不过,看在杨秋池那两份厚礼上,左右布政使钱大人和权大人还是分别接见了他。

只不过,这两个布政使都是心事重重的,寒暄了几句,便端茶送客了。

把杨秋池气得鼻子都歪了,不过金师爷到挺高兴,劝慰杨秋池说,慢慢来,有了这个基础,下一次登门拜访就容易多了,这官场就是这样,没有钱砸不开的门,没有钱弄不通的关系。

杨秋池胸无大志,并不指望能够官运亨通,当然,他也不排斥当官,套用一句俗话,叫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金师爷又安排他拜见湖广提刑按察使施大人。这提刑按察使虽然比布政使低一级,但也是正三品高官。主管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同时还负有纠官邪,铲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的职责。杨秋池将来也是免不了要打交道的。

这提刑按察事施大人官小一点,这架子相对要小一点,加上杨秋池那份厚礼起的作用,施大人和杨秋池摆谈了好一会,说话甚是客气,最后才端茶送客。

第179章 幸存的小丫头

省一级领导除了布政使、提刑按察使之外,还有都指挥使,是掌一省军事的,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为“三司”。这军队与杨秋池关系不大,金师爷说暂时就不用去拜访了,将来有事的时候再说。

另外,湖广武昌府还设有锦衣卫千户所,首领千户虽然只是五品,但身份特殊,连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不敢小视。不过,杨秋池锦衣卫指挥使特使的身份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泄露的,所以,这千户也就不去拜访了。

从提刑按察衙门出来之后,宋芸儿问杨秋池下面该去哪里。

该拜访的都拜访完了,剩下的就是游览当地名胜,公差旅游嘛。

这是杨秋池第一次到武昌,得好好玩玩,最想去的地方当然是黄鹤楼,那可是名胜,那是多少文人骚客吟诵的对象。不过现在已经是下午,肚子也饿了,还是先找吃的,明天再去登黄鹤楼。

说到吃的,杨秋池想起来了,毛老人家有一句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来到武昌,这武昌鱼那是肯定要吃的。

武昌鱼自古有名,据《三国志》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唐代大诗人岑参也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