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页(1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698 字 14小时前

袁绍进来了,是勋抬头一望,只见这位行车骑将军、冀州牧、关东盟主是中等偏高的身材,人到中年,略微有些发福。原本应该是一张方脸,如今腮帮子就稍稍朝外鼓出,配上一部浓密的胡须,显得是威风凛凛、气度非凡——是勋不禁想起前世听过一个胖子自我吹嘘的话:“君子不重则不威。”

袁绍不是一个人进来的,他身旁还跟着一名文士,相貌清癯,然而缩在主子身后,显得存在感很弱。这跟曹德不同,曹德是天生的毫无存在感,哪怕屋里就他一个,也经常会被忽视,但此人分明倜傥潇洒,单站出来也颇吸引眼球,只是完全被袁绍的威光给笼罩住了——其实只要袁绍出场,是勋本能地感觉到,在座一多半儿人全都骤然显得渺小起来。

袁绍大摇大摆地在上位坐下,他身旁那名文士则坐在他侧后方——那大概是一名书记,手捧牍板,腰插毛笔,腰带上还挂着个小囊,应该盛装着墨盒、小刀之类的工具,随时准备记录主公的指令。袁绍一坐下,目光便朝是勋瞟了过来,是勋不敢怠慢,赶紧跟众人一起站将起来,深深一鞠:“区区是勋,拜见袁大将军。”

袁绍双手抬起,手心朝下,略略一按:“诸君都请坐吧,是先生也请坐。”等众人全都坐稳当了,他才开口问:“是先生远来,将何以教我?”

是勋心说得了,老子就别跟你手底下这票强的弱的能的废的多白扯了,直接跟你把话讲明白了,让你自己拿主意吧。袁绍这个人,一般对他的评价是“好谋而无断”,说他耳根子软,听什么就是什么,可是又总是迟迟拿不定主意。是勋认为那是一种误解,或者更准确点儿来说,是史书故意矮化所给后人造成的误解。即便最后失败,袁绍终究也是河北之雄,一度威震天下,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意却总左右摇摆呢?

袁绍无断吗?他从前斩麴义,后来囚田丰、贬沮授,下手就别提多快了。所以给人耳根软,左右摇摆的印象,不过因为麾下众臣各结党与,相互攻诘,他必须费尽心力地去做调解以保持平衡罢了。所以自己与其狂喷唾沫去想要驳倒许攸、逄纪他们,还不如直接去说服袁绍。

他朝袁绍一拱手,大声说道:“勋何等人也,而敢言教?只是听闻大将军欲图徐方,故此特来进谏。为大将军计,切不可为此不仁、不义、不智、不信之事,以伤大将军之明也!”

田丰在旁边听不下去了,高声质问道:“是先生此言过矣,如何欲图徐方即为不仁、不义、不智、不信?汝主曹兖州,难道不也有意于徐州乎?!”

袁绍朝田丰微微摆手,转过头来注目是勋:“是先生请讲,绍洗耳恭听。”

要抛给袁绍的说辞,是勋早就已经准备完全了,当下站起身来,摇摇羽毛大扇,开始侃侃而谈:

“袁、陶两家,素无往来,值此陶牧欲退而孟章公子相继之多事之秋,忽有意于徐方,是乃趁人之危,故云不仁。我主独为将军保障南线,强敌狡诡,正欲以徐州为助,而将军先取徐州,使壮士寒心,故云不义。将军方有事于北,弃徐州而无所失,得徐州而无所用,强取一无用之物,故云不智。令弟觊觎徐州久矣,倘若挥师北上,冀州在远,青州尚贫,无能相援,得徐州而不能救,故云不信。

“是以将军此际欲图徐州,有百害而无一利。何妨将徐州畀于我主,一可安我主之心,使徐、兖并力以御令弟,二可保南境之安,使将军全力北向,以破公孙。且待将军一统冀、青、幽、并四州,乃申天下之大义,召聚诸侯,西讨国贼,重光汉室,则天下皆将瞻将军之马首尔,又岂独徐州为然?”

这跟他当初说退沮授,虽然说辞不同,基本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袁绍这时候正忙着打公孙瓒呢,就算得了徐州,南北远隔千里,对前线战局也产生不了多少助力,不但可能牵扯了精力,更可能引起曹操的忌恨——你还希望曹操帮忙挡着袁术呢,现在就翻脸,值当吗?

公孙瓒—袁术的同盟是南北夹击,袁绍—曹操的同盟则是背靠背抵御外敌。真说起来,前一个同盟本来就相距遥远,很难呼应得上,即便破盟,受到的影响也并不大;但后一个同盟要是破裂了,双方都会遭受包围和钳击,形势就会瞬间变得岌岌可危。而且袁绍跟袁术、袁绍跟公孙瓒是很难抛弃前嫌,握手言和的,但曹操可以,袁绍要是把曹操给逼进了袁术的阵营,他如今雄踞两州半算个屁啊,就算雄踞了四州,照样是个作死的歹命。

是,曹操是恨极了袁术,因为袁术几次三番想要谋害他老爹和他兄弟,但一来并没能成事,二来终究是私人恩怨,在争霸大计面前,仇人和盟友之间随时都可能转换。说白了吧,只要这时候袁术不着急称帝,从而使得自命汉室忠臣的曹操必得除之而后快,为了长远的名声着想就绝不可能跟他握手言和,否则曹操要翻脸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倒霉的只有袁绍一个。

在往冀州来的路上,是勋就一直在想,原本的历史上徐州频繁易主,杀得不亦乐乎,最后落到曹操手里,怎么就没见袁绍插手,或者说没有强力插手所以毫无效果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腾不出空来,再加鞭长莫及。除了最后围困易京的那一年,袁绍和公孙之战就是反复拉锯,胜负数顶多四六开,袁绍虽然占据了上风,但是丝毫也马虎不得,否则很可能被反推。他这时候哪儿还有时间去琢磨徐州问题啊,正经把徐州让给曹操,拉拢好了这个保护自己侧背的小弟才是正理。

所以是勋那天稍稍一露口风,明白人沮授就退了,如今他全盘托出,再用这个道理来劝说袁绍。果然袁绍听了就捋着胡子,沉吟不语。旁边审配、逄纪还想说些什么,被袁绍一摆袖子:“受教了。今日风清日朗,初见是先生,安能无酒?且上酒来。”

是勋暗中长舒了一口气,心说这就算过关了吧。不多时从人抬上几案,摆上酒水瓜果,酒过三巡,突然袁绍身后那人端着杯子站起身来,朝是勋微微躬身:“听闻是先生亦精于诗歌也,昔在青州作‘采采荣木’诗,言简而意深,某实感佩。今日盛会,不知可有佳作相赐吗?”

是勋心说来了,又有人要跟老子谈诗歌了——“不敢请教阁下是?”

“广陵陈琳。”

第三十章、凌云雕龙

陈琳陈孔璋,乃是汉末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位列“建安七子”之一。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赋作品,可惜大多散佚,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而且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恰恰不是诗赋类文学作品,而是应用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帮袁绍咒骂曹操的檄文。

所以陈琳这一站起来,是勋就不自禁地有点肝儿颤。话说这时代的文学家他并不是没有见到过,曹操且先不论,孔融同样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但是如前所述,他在曹操、孔融面前可以装孙子,终究那两位与他是君臣关系,君主不强生把他抬强喽,那叫谄媚,君主挺强假装自己比之还差上一点儿,那叫政治智慧。可是如今他跑邺城来见袁绍,理论上跟陈琳是平起平坐啊,可不能轻易地在陈琳面前认怂,那样不但丢了自己的脸,还同时丢了兖州的脸啊。

好在陈琳在冀州,这是个人就知道,是勋来之前不会毫无防备。所以当陈琳开口问“可有佳作相赐吗”,是勋赶紧还礼,答道:“虽是盛会,奈何诸君皆以国事相问,勋安得而有诗兴?”没人谈风月啊,这诗兴可从哪儿找去?

当然啦,诗歌并非仅从风月而起,而且就包括陈琳在内的“建安七子”,他们很重要一项共同特点就是感时伤世,哀叹民生,而绝少无病呻吟之作。但是诗歌是讲激情的,谈论国事是要靠理性的,这儿刚论完国事,满脑子的逻辑,怎么可能做得出诗来?逻辑性可是诗歌的大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