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2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127 字 16小时前

挑完了那些有用的,其余妇女、老幼分散各郡居住,还剩下一千多名青壮年男子,要技术没技术,要勇气没勇气,体力中下游,做不了工也当不了兵,朱彦心说你这总该驱逐了吧?谁想是勋微微一笑,命令道:“唤那曾二狗过来。”

时候不大,一个满身漆黑的家伙“噔噔噔”地就冲进了大堂,来到是勋面前倒身便拜。朱彦和张既都忍不住以袖掩鼻,是勋倒是并没有嫌弃对方满身的黑灰,只是注目那曾二狗,喝问道:“吾前日与汝说起之事,可准备得完全了么?”

曾二狗哑着声音禀报道:“只要有足够的人手,任凭长官吩咐,小人必然不负所托。”是勋点头:“这里有千余人,汝可将去用,虽无力气,假以时日,亦可锻炼得出。然若有不安于工,或偷奸耍滑,或妄图逃逸者,任凭汝处置,生死不论!”

话说前些天,是勋绑着摩利返回临汾县,顺便督察了一番县内的军备情况。朱彦领着是勋视察,不住口地表功道:“自侍中前番来巡,云本县近于匈奴,须多加防范,下官即聚集匠人,加造兵器。加之郡内输来上千斤好铁,除少量打造农具以助耕外,新做刀百口、矛二百支、簇无算,请侍中点验。”

是勋说我不光要点验新造兵器,还要亲自前往作坊去瞧瞧,你县有多少匠人,究竟产量多寡——“若所制多时,郡中还须调走一批兵器。”

跑到官坊一瞧,生产场面还挺热火,足有三十多名铁匠并小工,全都脱光了膀子,或推风箱,或抡大锤,叮叮当当地劳作个不停。是勋想要凑近一些,却觉一股热浪夹杂着尘灰扑面而来,不自禁地便以袖遮面。朱彦赶紧奉劝:“下官自遣了小吏督造,侍中慎勿近前,免伤贵体。”

是勋完全不懂打铁,故而——听人劝,吃饱饭,匆匆后退。转过身来正想离开,突然眼角瞟到一物——咦,那又是啥了?好生的眼熟!

当即迈步走向堆在作坊外的一堆黑色物体,探出马鞭去拨了拨,这肯定不是木炭啊……“此为何物?”

朱彦也不明所以,赶紧召唤一名小吏过来,小吏战战兢兢地禀报道:“此为石墨,可代炭用。”

嗯?是勋忍不住就蹲下身子,用马鞭在那堆黑色物体上扒拉了好半天,又不顾肮脏,伸手捡起一块来,用手指搓一搓,用鼻子嗅一嗅,完了站起身,忍住热浪,探身到打铁的炉火旁瞧了一小会儿。他这才终于可以确定——石你娘的墨啊,这分明是煤嘛!

第十三章、孟门之山

是勋确实不知道,煤在中国古代曾有过多种称呼,乌金、石炭、焦石等最为常见,但也曾被误称为“石墨”。而且“煤”这个字,正是由“石墨”这一误称而来的,因汉魏之际,煤、墨音近也。

“此物从何而来?”

小吏赶紧禀报:“城外山中所出,可燃,最便熔铁。”

啊呀,是勋心说我知道山西是著名的煤矿产地,但就不知道原来汉末便已有人采掘、使用了,更不知道除了大同以外,敢情河东一带也有便于开挖的煤矿。赶紧追问:“何人所采,可唤来见我。”

就这样,小吏很快便把那个曾二狗给领到了是勋面前。是勋详细探问采煤、用煤的情况,花了将近半个下午,再结合自己前一世的知识,才终于明白了一个大概。

原来中国人很早便已知道煤炭,最早将其作为墨玉的一个旁支,称为“乌金”或“涅石”,用来雕刻装饰品。再后来发现了煤炭可以燃烧,起码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规模不大的采掘。煤炭开挖出来,主要用于冶金业,也有少量无烟煤碾碎以后,添加香料,做成煤饼,供权贵之家取暖——据说,凉州之煤曾正经贡入宫中,而河东之煤品质较次,便没有这般殊荣了。

曾二狗是家传的技艺,懂得探矿和挖煤,就靠着这门手艺,跟郡内铁匠们合作,倒也勉强衣食无忧。他告诉是勋,自己手下有七八个人,每日采煤上百斤,大半供给铁匠,少量给县内富户储备越冬。是勋问他:“吾若增汝人手,日可采多少石墨?”曾二狗答道:“本县山中矿藏有限,不便开采,即便再多人手,不过日采五百斤而已。若在小人的家乡,人手充足,便一日二千斤亦可致也。”

“汝家乡何在?”

“在北屈县壶口山下。”

汉代的司隶校尉部河东郡,其辖区大致等同于两千年后的山西省临汾、运城二市,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

最东面是山地,并且北有霍大山,南有王屋山,遥遥相望,这部分区域范围最小,人口也最稀少。中部是河川谷地,包括南面以安邑为中心的涑水谷地,也即两千年后的运城盆地,以及北面汾河谷地的南段——临汾盆地,这一地区是河东郡土地最肥沃,户口最繁盛的地区。西北部为高原山地,也就是日后所谓吕梁山脉的南段,地广人稀,归属北屈、蒲子二县管辖。

北屈县也就是后来的吉县,但县治偏北,曾二狗所说的壶口山,即位于北屈县内,濒临黄河。《禹贡》中说:“盖河漩涡,如一壶然。”以此得名,意思是河水到此,汹涌激荡,漩涡密布,如自壶中倾水——这就是千古胜景的“壶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