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勋这也是从小说中得来的智慧。演义中说关羽被围土山,提出“降汉不降曹”,虽然是文学虚构,但无论逻辑还是情理都说得通,正符合书中所塑造的关老爷义人的形象。是勋心说你沮授再忠义,还能比得上关二哥(当然是文学艺术加工后的关二哥)吗?天下谁人乐死?越是有本事,有志向之人,其实越不想死——想不想是一回事儿,怕不怕又是另一回事儿。我如今给你个可以不死的理由,你还不赶紧接着吗?
可惜沮授就是不接着,还跟那儿低头沉吟,琢磨是勋的话。是勋加紧劝说:“过往之沮子辅,譬如今日死,为袁氏殉也;明日之沮子辅,譬如今日生,为天下谋也。自黄巾以来,中国丧乱几二十载,民则填于沟壑,兵则膏于锋锷,冀州虽大,荒土亦多。其仁人志士,谁不欲出而拯难者耶?吾闻汝南袁夏甫避祸而穴室,卿以为彼是耶,袁将军是耶?”
袁夏甫名闳,是袁绍的堂兄,那是真正汝南袁家的正支嫡派,有资格继任大家长的。但他瞧着“党锢之祸”起,士大夫每遭宦官迫害,加上袁绍、袁术等几个兄弟又不学好,既怕国破,又怕家亡,干脆挖个地洞隐居去了,自己关了自己十八年禁闭,一直关到死。可是袁闳避世的时候,他向来瞧不大起,认为是家族祸端的袁绍又在做啥呢?袁绍在跟何颙等人密商,拯救党人哪!
因此是勋就问了,当此乱世,你忍心一死百了,不为天下太平做点儿贡献吗?你认为象袁闳那样避世正确,还是象袁绍那般入世正确?这回我不说袁绍坏话了,我说他点儿好话,你要不要跟着学学?
是勋这一段话,四面皆圆,什么都说到了。沮授要是有仁心,是勋就问他“中国丧乱几二十载,民则填于沟壑,兵则膏于锋锷”,你瞧得过去吗?沮授要是有大志,是勋就问他“其仁人志士,谁不欲出而拯难者耶”,你甘心放弃吗?沮授要是只以乡梓为念,是勋就问他“冀州虽大,荒土亦多”,你就不为家乡打算吗?总而言之,各条道儿都给沮授堵上了,我瞧瞧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活下去!
只要你想活,不想死,我就有机会救你的命!
沮授听了他这番话,沉思良久,不禁喟然而叹:“天下虽大,能明于人心而如宏辅者,几希!”只好无奈地问道:“然而,何所谓归汉而不降曹耶?”
第三十章、系铃解铃
是勋从关押沮授的营帐里出来,得意洋洋地来回禀曹操。然而等他到得大帐之外,却又抬起手来,婆娑一番面庞,尽量褪去喜色,然后才朝身为大将却仍旧日日站班的许禇略施一礼:“主公可在?是勋求见。”
许禇点点头:“主公有令,若侍中到了,不必通禀,直接入见即可。”说着话,帮忙撩开了帐帘。
是勋迈步而入,只见曹操正一只手搂着曹丕,在份儿公文上指指点点,大概是在教育儿子呢。看到他进来,曹丕赶紧先挣脱了老子的搂抱,起身行礼:“拜见姑婿。”是勋还礼道:“军中只有上下,并无亲眷,公子免礼。”然后即转向曹操,深深一揖。
曹丕告辞退出,曹操这才问:“如何,沮授肯降否?”
是勋表情淡然,看不出喜乐哀愁来,开口就说:“沮授已肯降顺朝廷,然而不肯降曹。”
曹操闻言,先是一愣,然后不禁捋须微笑道:“我为朝廷三公,奉天子命征伐河北,是我即朝廷也,降朝廷即降我也。”
是勋嘴角略略一撇,左右望望——曹丕已经退到后帐去了,此刻帐中只有他跟曹操两个人,并无第三人在场——回复道:“主公即朝廷,实也,而非名也。沮授甚爱其名者,若背袁降曹则恐天下人笑,是以臣乃以朝廷为说,使其归汉而不降曹也。”
曹操又是疑惑,又觉好笑,伸手一指:“宏辅且坐——如何归汉而不降曹?”
是勋先在侧面的几案后坐下,然后回答:“若降曹,则入主公幕中,为主公谋划河北,征讨袁氏,此沮子辅断不肯为也。若归汉,则入之于朝,为国家计,为天下谋,此沮子辅所不敢辞也。”
曹操微微一皱眉头:“如此说来,攻邺灭袁,沮授不肯出力?如此,吾尚用之何为?”
“不然,”是勋轻轻摇头,“天下若定,则沮授无用。然即定河北,灭袁绍,尚有孙策、刘表、刘璋等辈割据一隅,沮授之智,不可多得也。”
曹操想了一想,说我明白了,总之沮授肯降我,但是不肯帮着我攻其故主——好吧,此亦人之常情也。那么,他还有提啥条件没有?
是勋举起三枚手指来:“授言三事,主公若肯,授即降也。”
演义上说,关公土山约三事,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奉养二嫂,三是但知刘备去向,便要辞去。如今沮授也提三事,除了降汉不降曹一样外,另两样绝然不同——他当然没有嫂子需要保护,也不可能要曹操答应找空再去投回袁绍。是勋一一说明:“其一事,归于朝廷,而不降曹也;其二事,邺城若破,请主公安其家小;其三事,终身不与袁姓之人相敌。”
曹操略略思忖,然后一拍桌案:“允他便是——宏辅即可请来相见。”
是勋摇摇头:“沮授言既归汉而不降曹,便不来相见主公了,请主公将其送去许都,交天子发落——如此,则不背降曹之名,即城内审配知之,亦不罪其妻孥也。”他条件提得好好的,你也答应了,可外人不明白啊,你们俩只要一见面,曹操发几句爱才之叹,沮授道几句请罪之语,传出去,大家伙儿还会认定他降曹啊。如此一来,就怕审配那小心眼儿,要对邺城内的沮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