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页(2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085 字 15小时前

他没想从基层就开始搞科举,一步到位太不现实——而且这时候的朝廷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搞什么乡试、府试。但是中央可以先行一步,和地方上的举荐制形成双轨。

曹操仍然沉吟不语,跟那儿仔细权衡利弊。曹政跟是勋关系不错,忙在旁边帮腔:“姑婿所言有理……”曹操打断他的话:“吾故熟思之也。”是勋说这事儿倒也不急——他要是紧着催曹操,就怕产生反效果——我只是提一个建议,具体如何实行,如何落实,还得相府署吏开会商讨,拿出方案来交主公你核准。

“可下之西曹,使斟酌之。”你直接给西曹掾下命令,让他们去研究——言下之意,我只是给你出主意,不愿直接负责此事。

曹操说好吧,你的主意我收到了,还得再考虑考虑。转换话题,询问是勋,说你回来的途中往庐州走了一遭,不知道如今江北的情况如何?江东方面可有啥异动没有?是勋毫不隐瞒,就把跟鲁肃的对话合盘托出。曹操点头,说我的想法跟你一样,再花两三年时间彻底稳定了辖区,再琢磨袁绍问题和刘表问题。说到这儿又皱眉头,倘若三年以后再打刘表,那就是说……孔融那混蛋,我顶多也就赶走他三年啊!

是勋心说你还不知足吗?况且,听你的口气,三年后发动南征,那是稳赢的事儿,真能有那么简单吗?官渡……类似官渡作用的大战你是打赢了,赤壁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西汉朝的丞相也掌握了相当大的监察权力,常遣丞相史或者丞相司直出巡、监察各郡国——即名为出刺,丞相史出刺,就是后来“刺史”一名的源头。但这种巡查并没有明确的期限规定,不定多久才派一拨出去呢,也不定这回巡查哪些郡国呢。是勋跟曹操建议,咱得形成制度,二到三年一巡,而不能想起来就办,想不起来就废。

你说啥?一年一巡?你想累死我啊……

所以这回出差回来,起码能在许都安安生生呆上两年了吧,主要工作不过整理和审核各地的上计而已,也不算繁忙。当然啦,以是勋的身份、地位,他同时还是曹操的重要参谋,平常杂事儿也很多,再加上自己不肯因循守旧,还经常给曹操出点儿新主意,很多事儿也得落到自己头上去亲自处理——所以研究科举的细节,他就懒得再管啦。

再比如说,他还给曹操推荐了华佗不是吗?终于,在返京十日之后,荆洚晓他们把华佗给押进了许都。

第十章、并案讨夷

华佗自由散漫惯了,虽然一时被说服,答应了是勋,待等东陵亭附近的伤病全都得到救治以后,他便启程前往许都。然而一个地区的病人,怎么可能真的治得完呢?旧人才好,新人又病,所以华佗就一直拖着,始终不肯上路。

荆洚晓等三人急了,于是便按照诸葛亮的指点,跑去华佗面前,跪地大哭。荆洚晓说啦,我奉主公之命,送您前往许都,任务若是不能完成,按照法度,轻则下狱,重则处死啊,而且家中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十岁的幼童,中有妻妾兄弟姊妹……全都会受连累啊。华先生您要再不肯动身,干脆,我们死在你面前得了!

其实包括荆洚晓在内,这仨部曲全都是孤儿加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哪儿来的什么老娘、孩子啊。

然而绝大多数医者,心肠还是软的,尤其华元化——以诸葛亮的观察和揣度,他要不是心肠软,一心治病救人,干嘛放着好好的士人不当,孝廉不应,要去当医生?就光是沉迷医学?那照样可以当着读书人,而把医术当副业啊——比方说张仲景——干嘛偏要走上这条受人轻贱的不归路呢?

诸葛亮猜得没错,华佗这人硬的不吃,就吃软的,荆洚晓等人这么跪地一哭,华元化就慌了,说好吧,我治完手头这几个病人,便立刻启程西去。荆洚晓亲自监视着华佗,还让另两名部曲撒开了去轰前来求诊之人——只要远远地赶开,别让华佗瞧见,自然不可能触怒老头儿。

即便如此,他们这一路走,一路也难免会再遇到病人啊,所以华佗拖拖拉拉的,直到是勋返回许都十天以后,他们才始赶到。

是勋倒也没有责怪荆洚晓那仨货把人带来晚了,而是直接领着华佗就奔了丞相府上。问题是华佗给曹操按了半天的脉,完了摇头,说你不发病的时候,我还真无法确诊。

曹操这头风病发,毫无规律,有时候五天就一疼,有时候能扛好几个月,有时候疼得在榻上翻滚,有时候咬着牙关、扶着额头,还能勉强理事。正赶上曹操这几天没有发病,是勋毫无办法,只能暂且把华佗领回自家,先让他跟许柯相见。

许柯自然久仰华佗之名,赶紧大礼拜见,就向华佗请教疑难。华佗也听说过张机张仲景之名,一听啥,你是张机的弟子,正好,你老师的医案要是不保密,能不能给我说道说道?二人相谈甚欢。

是勋一瞧这倒不错,就关照许柯,我把华先生托付给你啦,让他跟你一起居于府中,白天跟你去坐诊,千万别让他离开你的视线之外。若是有什么亲朋故旧要求出诊的,全都你去,再让别人盯着华佗,绝不可让他离开我家一步。

好在等待时间不长,没隔三天,相府便来人相唤,说丞相又犯病了,请华先生赶紧去瞧瞧吧。

曹操这回犯病,又是让孔文举给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