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页(1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262 字 12小时前

刘煦答道:“君侯若与下走三千军,必奏凯而还。然辽东贫瘠,多仰海贸,若尽抄没之,是断府库之财也。下走之意,君侯欲为朝廷安定平州,而非抄掠者,故窃为君侯不取——下走非敢逆君侯之意,区区至诚,君侯其察。”说着话,身体朝前一倾,又待磕下头去。

是勋心说行,这人还有点儿脑子,也剩点儿节操,不是为了保命啥都肯干的。当即伸手虚搀:“允祯不必如此,适才戏言耳。”

刘煦一听啥,对我的招呼从“汝”突然改成了以字称,这说明是使君对我的话比较满意,估计不但不会再杀我,更会重用啊。心中暗喜,表面上却仍然表现得诚惶诚恐,头是不磕了,却连连地拱手致礼。

是勋说你所言有理,我不可能把辽东的海商全都抄家,自断财路,那么不妨就把那随同你出兵的几家海商给抄了,以儆效尤——他们得罪了我,要是丝毫不加惩处,岂非使人轻我?抄得的财货,你都给我运到襄平……给我运到幽州去,抄得的船只,全都充公——

“吾当前指乐浪,须舟师遮道并载兵也。”就那二十多条……哦,现在剩下十来条船了,再加上那些海商没献出来的船只,咱组建一支舰队出来,准备攻打乐浪郡。

于是委了刘煦辽东南部督邮的头衔,派他前赴平郭等地处理此事。刘煦千恩万谢,大表忠心而去。

然而是勋想继续进兵,攻打乐浪,夏侯渊却传曹操的话,说柳毅有归降之意,乐浪的问题最好政治解决,不必再动兵戈。是勋一开始挺郁闷,但是垂着头想了一会儿,不禁微笑道:“无妨,吾欲不征而征,乐浪乃可不下而下也。”

夏侯渊问他这是啥意思了。是勋捻须答道:“柳毅虽奉使朝廷,有归化之意,然朝廷尚未明诏赦之也。彼居海隅,割地如王,若不加以威慑,必以为朝廷无力垂顾。今彼虽无子嗣,安知日后?况便不传子,未来传诸姻戚、部属,是乐浪仍在化外也。”

柳子刚今天说得好好的,说他没儿子,只要一死,必将乐浪的统治权完整地交回到朝廷手中。但问题他不传儿子还可以传别人啊,可以传干儿子,可以传亲信部属啊——就跟后来的唐末藩镇一般——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预料不到,难道就由得他空口白话,敷衍塞责吗?

所以咱们必须挥师南下,去震慑他一番,让他知道,朝廷想要捏了他,就跟捏个臭虫似的简单,如今不征,非力不能也,仅仅是嘉勉他没有为虎作伥,救援公孙氏而已。他要是真心归降呢,就应当扫榻相迎,若非真心,这仗还难免要打上一场——“此事仍须仰仗妙才,前平辽东,及后定乐浪,皆有妙才之功,勿辞也。”我会在上奏中大书特书你的功劳的,你可别一瞧没仗打了就准备闪人啊。

夏侯渊闻言大喜,于是自以护军之名去整合、统驭各军不表。且说是勋数日后开入襄平城,先安排辽东降将和自家部曲,收服各县,安定百姓——他暂摄平州州事,但具体工作全都扔给了诸葛亮、逄纪、夏侯渊等人——同时上奏曹操,请求尽快为平州安排一位新刺史。我还是幽州刺史啊,不可能长期管辖平州,你可别想把我从相对富庶的幽州赶到偏远贫瘠的平州来!

随即是勋便写下一封书信,派人快马送往乐浪郡朝鲜城,交给柳毅。信的开头先寒暄几句,谈谈往日的交情,然后一转折,大致介绍一下自己攻打辽东的经过,顺便称赞柳毅识天时、明礼义,及时跟公孙家划清了界线。信的最后,说自己新得一诗,要请柳毅指教。

柳毅接到来信,一直读到这儿,心里还是挺踏实的,自以为表态表得及时,可免刀兵之灾也。可是随即读诗,只见很短,只有四句——

“勒兵东海外,驻马浿之阳。朝鲜非夷土,谁为理旧疆?”

柳子刚乃大惊道:“是宏辅欲伐我矣!”

这首诗用词并不古雅生涩,即便柳毅这种半拉乡下大老粗也都能读得懂,因为难得的并非抄袭,而确为是勋新作。要说这年月的五言诗,最少六句,长的可能达到十数甚至数十句,后世很常见的五绝,此刻还不流行。好在此乃文风、诗风大转变的时代也,从汉而至魏晋,实开后日格律诗的先河,是勋前在许都的时候,就偶尔放出一些唐人的绝句来,号为口占——我随口吟的,并未经过深思熟虑,那么质朴一点儿,短小一点儿,大家伙儿都可以原谅吧——倒也掀起了一定的风潮。

写诗其实并不为难,尤其这种短小的诗篇,要出彩很困难,若只求四平八稳,那是非常easy的事情。是勋前一世就背诗无数,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而等来到此世后,从头再学旧籍、消化典故,逐渐练成了一手还算过关的应用文,更进一步学写诗,也不算多逆天的事情。

后世严谨的格律,这年月是还没有的,诗句是否平仄谐和、抑扬顿挫,全靠日常的语感,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南朝沈约曾经提出过“八病”,算是后世格律的滥觞,但那玩意儿抠得太死,反而限制了诗歌的形式和诗意的表达,是勋更不打算抄出去蒙事儿。诗而遵守格律,正所谓“戴着镣铐跳舞”,正见舞者的功力,遵守啥“八病”,则是蜷缩在囚笼里跳舞,徒惹人笑耳。

不考虑平仄格律,是勋的五言四句放到后世,可称之为“古绝”,创作难度还是相对要小些的。所以他当日写信,略一沉吟,就来上了这么一段,暗中警告柳毅——别以为你及时表态归附朝廷,我就能饶得过你!

第一句“勒兵东海外”犹有可说,乃言自身远征辽东也;次一句“驻马浿之阳”就不对了,浿水是乐浪和辽东两郡的界河,浿之阳就是浿水北岸,这明摆着说我要带着兵过去啦,差一步便将迈入乐浪境内。三四句说乐浪的郡治朝鲜原本就是大汉疆土,一时隔绝于外,不知道谁才能为朝廷收回主权呢?

这个“谁为理旧疆”的“谁”,肯定不是指他柳子刚,而是指是宏辅啊!

第三十章、不可迷失

为了防备是勋发兵来侵,柳毅尽起郡中军马,并且向三韩借兵,好不容易拼凑了七千之数,陆续开至浿水以南的增地县。他知道是勋所部幽州兵不下二万,若再裹胁辽东的降军,可达四万之数,就自己这七千人正面迎敌,还不够对方塞牙缝的呢。好在柳子刚早有自立之意,自入乐浪,即在浿水南岸修建坞堡,严防死守。是勋若想在众多坞堡之前渡江,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当然啦,柳毅只能封堵浿水下游,是宏辅也可以取道高句丽境内,自浿水上游得渡。但过江之后,便是延绵不绝的狼林山脉,道险难行且人烟稀少,粮秣难以运输,更难就地取之,相信任何一名有理智的统帅都不会行此下策吧。

就连柳毅本人也暂离郡治朝鲜,北上?邯,严阵以待。同时他还遣人分道往襄平和许都送去书信——赴襄平之使,自然是去求见是勋的,反复声明自己并无叛意,请求是勋不要妄动干戈;赴许都之使,自然是催促朝廷尽快颁下正式公文,允其久镇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