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点头,说我读过了,宏辅大才,这真是一套训诂学的传世之作啊。
是勋微微而笑:“即可以此而制密码,虽长文鸿篇,亦可密传也。”
想当年是勋在河东闲来无事,乃召集门客,想要创制汉语拼音出来,可是这活儿构想起来简单,真做上了手,才知道异常的繁难。首先就是,你得真把常用文字全都汇编成册,才好分析字音,加以归类,定出声母、韵母和声调来啊,这工程量得多大啊!
于是他就把目光瞄向了这年月唯一的类字典——《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乃东汉安帝、殇帝、和帝朝的大儒、经学家许慎所作,创立了十四大类、五百四十个部首,收字九千三百余,归入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就是这年月的《新华字典》了。
然而《说文》不可能真正当字典用,因为其弊有三:一,收字、编部皆用篆书,而对于逐渐流行起来的隶书而言,错讹之处比比皆是,且很多新生俗字皆未收入;二,以字注音,不能以发音来检索;三,不仅仅发音无法检索,就连部首、笔画的检索系统,亦付阙如。这没法检索,你怎么找字啊?怎么当字典用啊?
但是这书可以当作字典的底本,终究比是勋满世界现去收字要方便得多啊。于是他便首先命宾客们编校《说文》,修其讹误、增其遗漏,并且每个篆字都标注隶书(包括异写);然后第二步,就是以隶书字形来重新划定偏旁部首,缩五百四十部首为三百二十部首;第三步归纳读音,编定“拼音”——暂名“切韵”;最后再用部首、切韵和笔画,制作成三套检索系统。
这也是一个大工程,好在是勋只抓纲要,具体工作都交给门客们去办,就这样还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直到去岁科考之前,才算正式完工,定名《说文切韵》。是勋本来想把这部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的,可惜就差一步,没能赶上……
不过没关系,估计等到第二次科举考试,就没几个士子敢不随身携带老子编的这部字典啦。
是勋当下便请荀攸、贾诩二人远隔而坐,然后请荀公达先悄悄地随便说一句话,他翻检一通《说文切韵》,写下十数字,递给贾文和。贾诩接过来一瞧,这什么啊?每个字自己都认得,连起来完全不成句嘛。是勋再告诉贾诩密码规则,即检索书中某字,取其前三字为码。
举例来说,一个“有”字,属《说文切韵》卷七的“月”部,搜到以后,再往后第三字就是“明”。你写出“明”来,外人完全不可能知道你想说的是“有”,但知道规则的,一翻书就能明其真意了。
荀、贾等人试验过后,无不大喜:“宏辅巧思,似此即密书为吕布所得,亦难知其意,子翼亦无虞矣!”
所以今天蒋干写过来,由诸葛亮转递到许都的这封信,就是用这种密码所书写的,是勋当即翻检书案上的《说文切韵》,关靖也在旁边帮忙,很快便摹写出了原文。原来那什么“莨棟攝謂”,其实是“蒋干拜言”,后面“隸亢迹宷”啥的,乃:“书报是公,干自西游以来,忽忽而将一岁矣……”
是勋看了就皱眉头啊,心说我已经告诫过你啦,情报这玩意儿,文字越简单越好,不易产生误读,也方便往来传递,你当是正经给我写信哪,还先问候起居,再述以前事?赶紧入正题吧老兄!
这年月读书人的臭习惯,还真是没得治了……
第十九章、朕惧是卿
是勋真庆幸自己编纂了《说文切韵》,方便检索,可以直接拿来当密码本儿用。象蒋子翼这类没有受过专门间谍训练的普通读书人,你真给他本儿别的书,哪怕是他熟极而流的什么《春秋》、《论语》,想要从中找到合适的字都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啊。
更不可能直接就上《说文解字》,不方便检索不说,里面的缺、讹也实在太多了些。比方说就这封信的头一句,“干(幹)”、“以”两字就不好找,因为“幹”本作“榦”,“以”按照篆书如“耜”的右边但左上部不封口,属“巳”部——这莫名诡异的,你可该怎么查?
再比方说“拜”这个常用字,许慎老先生竟然没收……
更重要的是,隶书传说由秦代狱吏程邈所创,西汉朝便广为流行,到了东汉,几乎人人用隶而不用篆了。当然总有些自命高雅的老家伙,还以写篆为荣,认为隶书粗俗,甚至背叛了传统文化——就跟后世的繁简体之争差相仿佛。可是你揪许慎出来,或者别的什么经学大家——马融啊、郑玄啊——或能精通篆书,象是勋、郗虑之流的,《说文》里的篆书能写出来个三成常用字就算顶天了,普通士人,已久不习篆矣。终究蒋子翼只是个纵横家,不是学问家,你让他捧着本儿旧版的《说文解字》找篆字,非把他累吐血不可。
而且密码信写过来,诸葛亮、是勋等人译码,就又是一桩苦差事……
有了《说文切韵》便简单得多啦。蒋干为士人,身边儿搁一本字典,那是很符合逻辑的事情吧,谁都不能说什么。等写完了密码信,派人传送安邑,真要让吕布搜将出来,他凉州上下也没一个人读得懂啊。蒋干也方便撇清:这只是我日常练的字罢了,所以想到啥字就写啥字儿,完全不成句子。啥,让人给揣走了?大概随便捡我张字纸去包干粮了吧……不爱敬字纸,此人必遭天谴!
拉回来说,是勋译完了蒋干的密信,抛掉一头一尾无意义的寒暄,内容其实很简单,是说吕布已然整备兵马,不日便将北上敦煌,旋即出玉门而取西域。借口他都想好了,车师后王最近进贡的一批蒲桃酒过了期,不但味酸而涩,他喝了还闹肚子——此必有意谋害本凉公是也,必要亲自率军前往,恭行天讨!
从敦煌郡向西,所谓的丝绸之路在西域地区分岔为南、北、中三条道路。北路直抵天山,自伊吾而向务涂谷,沿途有移支、蒲类、且弥等部,近年来皆为车师后王部所并吞;中路直抵北山、秦海,有危须、尉黎等,最大的国家是焉耆;南路所向即所谓的“西域南道”,与中路以大沙漠相隔,最大的国家是鄯善。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初设西域都护,驻地乌垒城,在龟兹境内,距离武帝时代设屯的轮台不远。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又于车师前部境内的高昌壁设戊己校尉,屯田积谷,以备军用。东汉朝是在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正式恢复西域都护的,驻地在乌垒更西面的它乾城,历任西域都护有陈睦、班超、任尚和段禧。但是到了安帝前期,西域大乱,段禧征还,自此即不再设置都护,直到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才命班超少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