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页(2 / 2)

汉魏文魁[校对版] 赤军 3124 字 18小时前

曹后不算太机灵,但多少比刘协聪明点儿,闻言赶紧直起腰来朝是勋一揖:“吾妄言耳,令君勿罪。若言国事,吾当避座,若论经义,且容吾共听。”

是勋暗中撇嘴,心说刘协你找这靠山可不怎么靠谱啊……赶紧向皇后还礼:“今臣所言,经义也,不涉实务,皇后可安坐。”曹后心说不谈实际事务那就好办,你们先论经吧,我得找个机会诱使皇帝开口,向你求恳活命。

刘协无奈之下,只得询问是勋:“是卿欲论何经义也?”

是勋心说我一口气把主题点明了吧,省得再有别人插嘴——堂上不仅仅皇帝、皇后,可还有宦官和太史哪,刘协身边的人,说不定就跟曹家不一条心,真要冒死跳出来堵我几句,我气势就泄啦,言语就零碎啦,还怎么说服刘协呢?于是加快语速,高声说道:“臣查故典,乃疑所谓禅让,实无其事也!”

刘协听了这话,不禁愣住了——是宏辅你是什么意思?前阵子郗虑总跑来跟我说禅让,一边提曹操如何如何有德、有功,合治天下,一边说禅让唯圣人可为之,希望朕仿效故圣之行,是大德也。本来以为是勋也要这么说的,可能言辞比郗虑还锋利,论据比郗虑还周密,却不想一上来先说——这世上本无禅让。

难道说,是勋真是一位传统的忠臣,在曹家则为曹家言,如今立于朝廷,则开始为朕考虑了吗?他不禁大感兴趣,身体略略前倾,急切地问道:“朕不明卿意,何谓也?”

是勋微微而笑,心说——好,上钩了!终于可以把语速放缓下来,一步步引尔入套,请君入瓮啦——“臣不揣冒昧,犯死直陈。今朝中皆以为魏王德高,请陛下禅让天子之位,以是询臣,禅让何礼。然臣以为,昔王莽以居摄而真天子,废太子婴,人传为禅,而实篡也,其礼非礼,不可用也。是故禅让之礼,当求之三代以前,三代后实无禅也。故按旧典,而疑远古禅让,或亦皆虚言也。”

王莽由安汉公而假皇帝,假皇帝而真皇帝,谣传是受了汉朝的禅让,而其实孺子婴尚在冲龄,而且从居摄元年被王莽抱来当皇太子,直到居摄三年王莽篡位,始终没有正式践极为帝——禅让得在君主之间进行,哪儿有皇太子禅让其位的道理呢?所以那不是真正的禅让,就算当时制定了相关礼仪,也都是无效的,不能算“禅让之礼”。

夏、商、周三代都没有什么禅让之事,所以真要研究禅让之礼,还得翻故纸堆,往更前面去找。可是我在兰台翻了那么多天典籍,终于略有所得啊——似乎所谓的禅让,压根儿就从来没有存在过哪,遑论其礼?!

刘协不明白了:“昔尧禅舜,舜禅禹,人所共知也,胡谓其无?”

是勋摇一摇头:“韩非则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第二十一章、舅传婿也

是勋这几个月来一直在翻故纸堆,以理清“禅让”说法的来由和脉络。韩非那句话,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所谓的禅让,这点是勋早就知道,只是韩非的理论为始皇所敬,为暴秦所用,搁汉朝实在缺乏说服力,所以仅仅这句还不够,还希望能够找到更早先的、更明确的证据。

其实他最希望能够找到《竹书纪年》,那书可古老,究其源头,恐怕不比《春秋》来得晚,其史料价值是《韩非子》之类战国百家之言所无法比拟的。

所谓《竹书纪年》,本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史书,春秋、战国之际三家分晋,书入于魏,由魏国的史官继续编纂下去,直至魏襄王(一说魏哀王)时代。书中零星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等语,可以证明所谓“禅让”,不过是儒家虚构的上古乌托邦而已。

根据史书所载,此书一度失传,逮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才被盗墓者掘魏某王之墓而得,因为是用魏国大篆写在竹简上的,故定名为《竹书纪年》,又名《汲冢书》。晋武帝司马炎乃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等辨识、翻译,因为遭逢“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政治动荡,导致工期拖延,一直到东晋初年,才由著作郎束皙最后整理完成。

然而是勋上一世所见到的《竹书纪年》,也早已非其原本啦,此书宋时再度亡佚,到元、明之际才重现刻本,称为“今本”,但被很多学者指斥为伪作。清代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古书中所引用的《纪年》章句,并加以考据,编成《汲冢纪年存真》,称为“古本”——是勋所读到过的,就是又经许多专家考证和补订后的这个古本。

那么此书从魏襄王或魏哀王时代终稿,直到西晋时候掘墓所得竹简,中间这几百年间就始终湮灭无闻吗?其实也不见得。古籍因为周期性的动乱而大量亡佚,第一场大祸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然啦,始皇并没有真把所有书都烧光,只是禁止民间私藏而已,内库里可还都留着一份版本呢,问题等到霸王项羽进入关中,一把火焚尽秦之宫室,这最后一版也泰半化为了灰烬……

然后西汉末年又有王莽篡位,导致赤眉、绿林之乱,东汉末年有董卓焚烧雒阳宫室,说不定《竹书纪年》原本并不仅仅埋藏于地下,世间也有传本,结果在这三场浩劫的其中某一场,终于湮灭无闻,如上所述,要等西晋才又挖出一孤本来。

倘若果然如此,那么从秦至汉,其间必然有人读过这部书,对于其中章句,或者会有所引用啊。是勋在兰台一忙好几个月,就是想找那些零星记载出来呢。

嘿,你别说,最终还真被他找着了不少,而且是后世从来也没有听说过的文章……说不定这些书,是在其后“五胡乱华”、五代十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等等等,诸场浩劫当中,才彻底消失不见的……

想起来还真是使人悲从中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