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2 / 2)

“收自然是收的。”老大夫心里一阵波动,这货源若是让他知道了……“你们这红糖是从兴安县买的?上次你也说了,兴安县的红糖只要一两银子,若是长期合作,你看这价格上能否便宜些。”

宋樰笑了:“兴安县的红糖虽然只要一两,上次您也自己说了,一路上的运输才更耗钱,我们利润也不高。”

老大夫眼神一动:“所以这些红糖真的是从兴安县运来的?”

宋樰神色淡了些:“这就不劳您挂念了。您这里要是不需要长期供应,我找别人就是。”

老大夫这才回过神,惊出一头冷汗:他自己就是这医馆的东家,背后并没有什么靠山。要是宋樰背后真有一支商队,自己这小家小业的未必是人家对手。

这汉子和哥儿虽然衣着简朴,却气质不凡,还是不要轻易招惹的好。想明白了这些,老大夫也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我就是顺嘴一问,你别多想。红糖自然是要的,你们每月能供多少?”

多少都供的了……反正是他们自家生产的。宋樰这么想着,嘴上却道:“十几斤是没问题的,看你要多少了,我让人匀货出来。”

最终老大夫根据需要,和王大伟二人订下了每旬二斤红糖的需求,暂时先定三个月的。双方还当场写了一纸契约。

老大夫一边写一边念叨:“品质可不能差了,得和今日的一样。”

有不少不诚实的商家,样品送来是一个样子,后续送货又是一个品质。

宋樰满不在意道:“这你就放心吧,只有比现在更好的。”毕竟王大伟第一次就能做得这么优秀,以后只会越来越熟练,哪有倒退的道理?

合约落袋为安,王大伟和宋樰都十分兴奋。一旬二斤,一个月就是六斤,这样一个月下来就是二十四两银子!红糖的成本不过几文钱,算下来简直是无本的买卖。

这至少能保证自己在这段时间能吃的很好……宋樰舔了舔嘴唇,出了医馆又对王大伟说道:“过两日你再做一些出来,咱们可以拿到县城去卖卖看,也不一定非要死磕这家。”

他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一股自信的神气,这才是一个商家出身的大家小哥儿该有的精神劲儿!王大伟面含微笑,赞许的看着他。

第45章 信寄出去了

怀里有钱, 心中不慌。这就是王大伟现在的真实写照了。

在小浆镇这样的贫穷小镇, 六两银子不算一笔巨款, 也差不多了, 跟揣着六万块钱逛菜市场的感觉差不多……

出了医馆,他们首先去了镇上的粮铺。王大伟还没有被金钱冲昏了头脑, 记得自己要帮村里人询问新粮换劣米的事情。

如今离秋收已经过了一个月,粮食的价格也逐渐稳定了,不像刚刚秋收时那么便宜, 整体来说是对懒汉村有利的。

镇上只有两家粮行, 两人一一转过去。王大伟还没开口, 宋樰已经和伙计谈了起来。

涉及到谈生意, 宋樰就像开了挂一样,很快选择出一家:新米换陈米一比二, 换带虫的劣米则是一比三,但要求是舂好的精米。

还有一家则是新米换陈米一比一点五, 换带虫劣米是一比二, 不需要舂。

宋樰算下来觉得还是第一家划算,况且舂下来的麸子也不是全无用处, 还可以拿去跟别村养猪的人家换粮食或者肉。

因为舂米需要时间, 宋樰便和伙计约定好,三日后再来送粮食:没错,运输也由懒汉村的人负责。

不过对于王壮山等勤快人来说, 虽然累一些, 但也不算什么。

谈好了村里的事儿, 就要操心自己了。王大伟决定丰富一下自己熬红糖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倒也也不需要太多。王大伟买了一个大木盆用来打沙,又定制了一个长方形的木头模子和许多铁片。到时候将糖浆倒入模子,趁着还没凝固用铁片分隔,就剩了切的步骤,也避免了红糖被切坏,保证了品相。

买完这些,王大伟又转到了卖种子的店铺。临近冬日,可以种的蔬菜种类选择比较少,王大伟也不是很熟悉这些,最后买了一样小白菜和一样萝卜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