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南点点头:“好的叔叔,不过,叔叔,你能不要叫我南南吗?”
陈记者问:“为什么呀?”
王愿南半低着头,只说:“……不好听。”
十三岁的小女孩,刚刚步入青春期,已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也正常。
陈记者笑了笑,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按之前写好的流程问问题。
采访的过程有些枯燥无味,对着“长枪炮筒”,王愿南的表情不像在做个简单的采访,反而像马上要英勇就义般紧绷又故作轻松。
“那边……在干嘛?”
邱云跟着王贵喜来到王莉当初摔跤的地方转悠,正好从楼道里看到做采访的王愿南。
“采访啊。”王贵喜说。
邱云:“……”
她又不瞎。
邱云走出教学楼,两个学生跌跌撞撞地从她视野里跑过。
“……谢谢叔叔阿姨们对我的帮助,今后我也会一直好好学习,听大人们的话,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知道记者问了什么,邱云走近时只听到这半截话,官方的很,估计提前背过稿子。
王愿南在说话时,镜头会一直对着她的脸,记者便在镜头后面用表情引导她。
等到王愿南背完稿子,陈记者便指挥摄像:“诶……挺好的,素材应该够了。”
邱云回头看向王贵喜:“学生还有单独采访?”
王贵喜搓了搓手:“她是受单独资助的学生,所以嘛……”
“王校长,正好,我给你们拍一张。”陈记者一扭头就看到了王贵喜,“去,把另外两个小男孩也叫过来吧。”
摄影师扛着机器跑过,将邱云挤到了一旁。
耳麦那头的孙覆洲听到这边的动静,有点好奇:“你那边什么情况?”
邱云见王校长正被记者拉着找拍照的站位无暇分神于她,便侧了个方向躲着和孙覆洲解释:“今天学校里有记者在做采访,好像除了募捐的物资以外,还有人会通过基金会单独向某些学生提供长期帮助。”
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孙覆洲说:“之前好像没听说有学生接受长期资助,知道资助人是谁吗?”
邱云摇头:“不清楚。”
做慈善对某些企业家来说类似于一件装饰门面的事,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巴不得这类漂亮的新闻满天飞,但朝阳基金会的宣传却低调很多,也通常是以组织的名义进行,所以在它的宣传中,鲜少有单独某人出现。
所以孙覆洲自然不知道基金会每年会选些孩子长期资助。
……说不上来哪奇怪。
这边,陈记者指挥着他们进行站位:“校长,您把中间的位置让出来一点,回头好把资助人的照片p上去。”
王贵喜便带着王愿南往一旁挪点儿。
陈记者指着王愿南:“小姑娘,等会表情别那么严肃,笑一笑。”
王贵喜的双手正在搭在小姑娘的双肩上,听到陈记者的话以后,手中便轻轻揉捏了两下,让她放松。
随即王愿南也听话地扯动嘴角。
孙覆洲在那头说:“等会有机会打听打听这个资助项目。”
“好。”
很快,摄影师就把另外两个小男孩带了过来。
两个男孩头矮矮小小的,这个年纪的男孩尚未发育,个头都比女孩矮一截。
人都到齐后,陈记者也过去跟他们合影,拍照手里拿着手稿实在不太专业,他环顾了一圈,正好看到邱云,以为是学校的老师,便把稿子往她手中一塞:“帮忙看着啊。
邱云糊里糊涂地接下来,往手里一看,封面手写着几个大字:朝阳小学采访活动初稿。
正好,省得她去打听了。
趁着没人注意,邱云翻开第一页。
开头便写着资助学生名单:王大鹏,王小明……王莉?
不过还没等她看仔细,就被人打断了。
“乱翻什么!”陈记者拍了照回来就看到邱云在翻他的稿子,“校长,你们这的老师都什么素质?”
王贵喜为难地苦笑:“误会!误会!”
邱云觉得自己似乎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便也不和他争执:“算了,王校长您有事忙,我自己逛逛。”
正好甩了这条尾巴。
然而巧就巧在这时候沈垣又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