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和都察院的言官七成以上都是东林党的,这是一伙谁也惹不起的力量,他们立刻联名上奏,有的要求追封袁应泰和杨涟,让二人配享忠烈祠。也有要求朝廷彻查辽东战败原因,把罪臣揪出来。
舆论风潮一起,简直势不可挡,到了第五天,东林党的旗帜性人物左光斗终于上书了。
这些天东林党不停询问从辽东逃出来的军民,收集材料。在左光斗的奏疏里面将罪责彻底归咎到两个人身上。
其一是贺世贤:他招收过多的降卒夷丁,心怀不轨,居心叵测。女真攻城之时,降丁大开城门,明军措手不及。
其二自然就是张恪!这也是左光斗着墨最多的地方,他先是参劾张恪私自进入辽东,没有通知经略巡抚,目无法纪。接着是临阵脱逃,假意援救抚顺,实则畏敌不战,带兵逃走,只是沈阳兵微将寡,难以匹敌。
在奏折最后,更是煞有介事提到有人说张恪已经领兵投降建奴,被封为汉军镶红旗旗主,一等总兵。而至今张恪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息,极有可能投降建奴,享受荣华富贵云云。
此奏折一出,天下哗然,所有言官就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矛头直指张恪。
“臣请免去张恪一切官职,收回赏赐……”
“臣请缉拿张恪家人,立斩不饶,以儆效尤……”
一封比一封奏折来的严厉,大有不斩张恪誓不罢休的劲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弹劾奏折一章接着一章,雪片一样送到了宫里。
京城街谈巷议,更是议论纷纷,舆情哗然,张恪前几次大胜,在京城百姓心中还有很深的印象。大家并不愿意相信,可是也有一帮人煞有介事地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
华灯初上,乾清宫中,天启已经三天没有碰锛凿斧锯,面对着堆成小山的奏折,眼珠通红。
在他的身边,司礼监掌印张晔默默陪在一边。
“主子,晚膳热了三次了,您还是吃点吧,天大的事,有列祖列宗保佑着,大明江山安如泰山!”
“唉!”天启痛苦摇摇头:“张大伴,辽东之事固然让人伤心,可是满朝文武更是让朕心忧,他们拿不住一点对策,反而逼着朕对付张恪的家人,就不怕让将士们寒心,朕才不会自毁长城!”
听到小皇帝的话,张晔老泪横流,跪在了地上。
“主子,张大人若是听到这话,说不定多高兴呢!”
天启动情地说道:“大伴,朕信他,张恪一定会平安归来!”
第二百六十一章 张恪回来了
辽东惨败过了差不多一个月,三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全都落到了建奴手中,大明朝只剩下辽西走廊狭窄的一条,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再到义州,广宁,最后是盘山堡,西宁堡。
寥寥土地,不及辽东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五分之四的土地都丢了。十几万军队只剩下不到两万,损失百姓超过三四百万。
这还不算最凄惨的,偌大的天朝竟然找不出愿意到辽东当官的人,热衷名利的士子听到辽东两个字,全都两腿打颤,有多远躲多远。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有个人一口气上了五道奏折,恳请出镇辽东,此人正是洪敷敎!
老先生一直对弟子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张恪有办法脱身回来,可是风潮的变化几乎让他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