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页(2 / 2)

毫无疑问,在大明玩不了这个,那么该玩什么呢?陈燮习惯性的走到议事厅的中间,墙上靠了一块黑板,拿起粉笔写了五个字“军队国家化”。在大明,玩这个都勉强啊,陈燮觉得自己真是太苦逼了,但是也只能这么玩了,利用这个改革来推动别的改革。

“这是一整套的军事改革计划,这里只能大概的说一下。”说着画了个三角形,指着上面的角道:“这是最顶端,也就是整个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所有的军国大事,都将在这个机构内做出决定。这个机构,就是内阁会议。任何军国大事,都将由内阁会议做出决定,即便是陛下要发动战争,也要得到内阁半数以上的成员的支持和认同。陛下是圣人,但就算是圣人,也会有错。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错误的发生?进而导致决策错误呢?那就是群策群力,人多了,想的就多,考虑的就更全面,综合之后出来的结果,可能未必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坏的。只要不是最坏的,那就有余地,不会出现最坏的结果。这就是御前会议的作用。”

“第二层,有两个组成部分,兵部、总后勤部,这两个部门的作用,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关于新军如何打仗,大家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实际上则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新军作战之前,必须要根据作战目标和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我对军事行动的计划要求就两个字:严密。战前就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进去,这其中就包括后勤。大家不要去想什么兵法,读过几本兵书的人,打不好现在的战争。大明朝对外对内战争的屡屡失败,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带兵的人不专业,自以为读了几本兵书,就是孙武在世了,这样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祸害。”

第六百六十三章 彷徨

陈家的人很客气,并没有因为冲突,而在礼数上怠慢了两位前来道歉的举人。礼数没问题,不等于就会热情欢迎,下人们都很克制,脸色不太好看,眼神里全是冷漠。两位在会客室如坐针毡,喝茶等待的时间很难受。

主人不在家,道歉的对象柳如是不肯出来,他们只好继续坐着等。好在主家没有赶人的意思,就耐心的等待就是了。来的时候,搞忘记了陈阁部要上朝的,早知道晚一点来好了。

陈燮回来的时候,显得有点兴奋,讲了整整一个上午,包括朱慈烺在内的所有人,至少面子上当时没有人站出来反驳陈燮的意思。这就够了,这就为军事制度的改革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不是每个人在考虑这个制度对国家的影响,而是各有立场。

朱慈烺回到宫中之时,姜逢元就来了一句:“陛下,臣以为一国之君,岂能出让对外用兵与否之大权?实在是不妥的很!”言下之意,御前会议的模式,不符合皇帝的利益。说起来也确实是这样,我要打谁,还要大家来决定么?这皇帝当的还有啥意思?

朱慈烺听进去了,但是还在犹豫之中。为什么?因为陈燮说的方法,确实对大明有利,有利于避免藩镇和军阀的出现,同时还能解决对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度。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陈燮手里的军事力量,纳入朝廷的机制呢?这个问题可不好解决了,南洋的利益太大,牵扯太多,搞不好就是一个南华帝国的诞生。到时候,以大明现有的海上力量,根本就奈何不了人家。

陈燮主导的军队,虽然给大明打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站在君王和朝臣的角度看,这支军队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大明的统治就有如鲠在喉之感。但是这个问题,谁都不敢碰。就算是朱慈烺,也只能私下里想想。陈燮是什么人?是先帝都得忌惮三分的人物,为何托孤陈燮,不就是用这个来拿住陈燮么?朱由检学的就是刘备,要打造第二个诸葛亮。

说的更严重一点,陈燮具备了废立君主的势力。这个太可怕了,现在朱慈烺没觉得问题有多严重,那是因为跟陈燮比较亲近。换个人试试看?晚上想到都睡不着吧?这就是实力带来的产物,谁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打发了姜逢元之后,朱慈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必须要想明白陈燮今天谈这个话的意思。与朱慈烺一个心思的,还有一干内阁大臣们,散伙之后就关门去苦苦思索了。

陈燮倒是很轻松,下车之时见朱媺娖等在门口相迎,便笑道:“家里没事吧?”

“有事,来了两个举人,说是登门道歉,让人带会客厅去候着呢,都一个早晨了。”

听了这个事情,陈燮皱眉不语,少顷道:“怎么才来了两个人?”

朱媺娖很及时的补了一刀:“这就是不把老爷放在眼里的意思。”

陈燮笑道:“少在这里煽风点火,举人们死要面子而已。呵呵,既然要面子,那就是不要里子咯?很好,很好。”这事情,要说的严重一点,确实是不把陈燮放在眼里。陈燮其实是认可了朱媺娖的说法,但是不会放纵她今后继续这么干。

朱媺娖被说了也不在意,低头笑笑,陈燮对她从不说重话,自小在宫中长大的女人,当然分的出来轻重。柳如是在一边面无表情,陈燮对她笑了笑道:“上你那换衣服去。”

“人还等着呢?”柳如是笑了,陈燮不屑的摆摆手:“让他们回去吧,再看看。就说我不舒服,不想见客。”朱媺娖心里有点酸,没敢露出来,陈家子嗣不旺,她可不敢背妒妇的骂名。后院里一个安静的小院,地方不算大,胜在安静。

门口丫鬟列队相迎,陈燮大步进去,看都不多看一眼,搞的好些有想法的心碎了一地。陈燮的下人,管理的很严,一旦过了十八岁,就放出去嫁人。什么丫鬟小厮之间的拉郎配,陈家没这个规矩。陈家就一个规矩,是个从陈家走出去的女子,嫁人的时候,得她自己心甘情愿,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就不顶事。曾经有人不信邪,结果双腿被打断就老实了。

院子里都是十五六岁爱做梦的丫鬟,谁不想飞上枝头变凤凰。这屋子里的女主人,说的不好听一点,两个姨娘都往三十边上靠了,人老珠黄了,怎么比的了年轻娇柔的身段?

抱着这个希望的女子不少,可惜至今没有一个人得逞。陈老爷在家里,书房内能进去的女性就三个人,夫人和俩姨娘,别人擅自进入,那就得打发出府,这是铁律。